【题拈花寺二首·其二】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题拈花寺二首·其二原文
僧寺居然道观邻,底须同异辨疏亲。
名山缀景由来久,惟愧何方牖此民。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诗词问答
问:题拈花寺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拈花寺二首·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拈花寺二首·其二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二十
2. 上真观亦在山顶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参考注释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僧寺
佛教寺院。《魏书·儒林传·卢景裕》:“ 景裕 寓託僧寺,讲听不已。未几,归本郡。”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僧寺》:“ 汉明帝 於东都城门外立精舍,以处 摄摩腾 竺法兰 ,即 白马寺 也。 腾 始自 西域 ,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臚寺,遂取寺名,剏置 白马寺 ,即僧寺之始也。 隋煬帝 改曰道场,后復曰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 刘勰 自二十三、四岁起,即寓居在僧寺钻研佛学。”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这么重的担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里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道观
道教的庙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底须
何须;何必。 元 许有壬 《摸鱼子·和明初韵》词:“倾緑醑,底须按乐天池上《霓裳》谱!”《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 清 孙致弥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园居即事抒怀》诗:“遮莫文章供齿颊,底须愁病减腰围。”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同异
(1). 战国 时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辩论题,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为小同异;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此为大同异。《庄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别,见有同异,此小同异也。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理无异,此大同异也。”参见“ 坚白同异 ”。
(2).相同与不同。《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后有 扬雄 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3).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同于己与不同于己。 宋 苏轼 《谢苏自之惠酒》诗:“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辈结党营私,朋求进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
(4).谓差异,不同。《新唐书·张行成传》:“尝侍宴,帝语 山东 及 关中 人,意有同异。 行成 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盖 晋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书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岂无同异耶?”
(5).异议。亦指立异议。《三国志·魏志·袁涣传》“父 滂 ,为 汉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宏 《汉纪》:“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 滂 独中立於朝,故爱憎不及焉。”《世说新语·赏誉》“ 王恭 始与 王建武 甚有情,后……致疑隟” 刘孝标 注引《晋安帝纪》:“卿何妄生同异,疑误朝野。”《晋书·王彬传》:“ 江州 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南齐书·徐孝嗣传》:“ 孝嗣 文人不显同异,名位虽大,故得未及祸。”
(6).引申指有异志,叛乱。《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南齐书·萧颖胄传》:“时军旅之际,人情未安…… 张炽 从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门 ,城内惊恐,疑有同异。”
(7).指异于己的观点、见解。《新唐书·儒学传中·王元感》:“ 李宪 等本章句家,见 元感 詆先儒同异,不懌,数沮詰其言。 元感 缘罅申释,竟不詘。”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疏亲
亦作“踈亲”。疏远与亲近。 宋 司马光 《兴宗南园草盛不剪仆过而爱之为诗以赠》:“岂无旧桃李,芜杂与之均,谓言彼草木,於我奚踈亲?”
[题拈花寺二首·其二]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乾隆,清代,题拈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