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暮感怀】作者:曾巩 朝代:宋代
[冬暮感怀]冬暮感怀原文
荒山未有雪,野水不见冰。
一腊今已半,浮阳壮犹矜。
奈至一岁除,未有严气升。
坐思崆峒间,负雪山千层。
虽受栗冽僵,愈此秽浊蒸。
感激昆仑只,一气吹丘陵。
炎埃灭无遗,古色万里兴。
我病一洗濯,怀抱失所憎。
因思大羽猎,属车上崚嶒。
六军骑皆骏,争先雪中登。
天时倾人意,踊跃士气增。
大义虽不杀,四方慑兵棱。
今此效安在,东南塞犹乘。
将帅色凋槁,蚍蜉势趫腾。
惨错天运内,止戈信谁能。
[冬暮感怀]诗词问答
问:冬暮感怀的作者是谁?答:曾巩
问:冬暮感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巩的名句有哪些?答:曾巩
[冬暮感怀]参考注释
[冬暮感怀]未有
没有
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未有以应。
吾尚未有子。——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城门未有烧脱。——《广东军务记》
[冬暮感怀]野水
(1).野外的水流。《管子·侈靡》:“今使﹝民﹞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 唐 韩愈 《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诗:“荒山野水照斜暉,啄雪寒鸦趁始飞。” 元 黄庚 《约王琴所不来舟中偶成》诗:“篱落鷄欲栖,野水牛已渡。”
(2).指非经人工开凿的天然水流。 唐 裴度 《白二十侍郎有双鹤在洛下余西园多野水长松可以栖息遂以诗请之》:“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内臣 张琪 果园中多荒秽,亦有野水。” 清 施闰章 《过湖北山家》诗:“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冬暮感怀]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冬暮感怀]一腊
(1).犹一冬。 宋 欧阳修 《喜雪示徐生》诗:“常闻老农语,一腊见三白。” 宋 曾巩 《冬暮感怀诗》:“荒山未有雪,野水不见冰,一腊今已半,浮阳壮犹矜。” 宋 杨万里 《除夕宿临川战平》诗:“一腊天频雪,千山梅未花。”
(2). 宋 代民间风俗,生子七日为一腊,有一腊、二腊、三腊、满月等说法。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育子》:“三朝与儿落脐炙囱,七日名‘一腊’,十四日谓之‘二腊’,二十一日名曰‘三腊’。”
(3).佛教沿用 印度 古代婆罗门雨期禁足的旧习,在戒律中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于夏季(雨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后,称为“一腊”,受戒后一年亦称“ 一腊 ”。
[冬暮感怀]浮阳
(1).指鱼浮于水面以就阳光。
(2).日光。《文选·张协<杂诗>》:“浮阳映翠林,廻猋扇緑竹。” 吕向 注:“浮阳,日光也。” 唐 李白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诗:“浮阳灭霽景,万物生秋容。” 唐 钱起 《登秦岭半岩遇雨》诗:“屏翳忽腾气,浮阳惨无暉。” 宋 沉遘 《道中见新月寄内》诗:“欲知归期蚤,东风弄浮阳。”
[冬暮感怀]至一
古代哲学用语。指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或局面。《庄子·缮性》:“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郭象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荀子·议兵》:“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繚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
[冬暮感怀]岁除
年终的一天;除夕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唐· 孟浩然《岁幕归南山》
[冬暮感怀]严气
(1).寒气。《文选·谢惠连<雪赋>》:“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 吕延济 注:“严气,寒气也。” 唐 王勃 《春思赋》:“解宇宙之严气,起亭皋之春色。” 宋 梅尧臣 《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诗:“一朝严气变和气,初令漏泄飞四方。”
(2).刚正之气。 清 黄鷟来 《题高价人坐石小像》诗:“孰能抱君怀,严气兼正性。”参见“ 严气正性 ”。
[冬暮感怀]坐思
(1).坐着思念。 唐 李白 《寄远》诗之八:“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嘆復坐思。坐思行嘆成 楚 越 ,春风玉颜畏销歇。”
(2).犹言因而想到。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郭熙画秋山》:“坐思黄柑 洞庭 霜,恨身不如鴈随阳。” 宋 陆游 《题拓本姜楚公鹰》诗:“弓面霜寒斗力增,坐思铁马蹴河冰。”
[冬暮感怀]崆峒
(1)
(2) 山名,在甘肃
(3) 岛名,在山东
(4) 指仙山
此去定教扶圣主,将军真可倚崆峒。——《杨家将演义》
[冬暮感怀]雪山
常年积雪的高山
[冬暮感怀]栗冽
栗烈。栗,通“ 凓 ”。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乘时出婉娩,为我暖栗冽。”
慄冽:寒冷。 宋 欧阳修 《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气慄冽,砭人肌骨。”
[冬暮感怀]秽浊
污秽混浊
空气秽浊
秽浊的臭水沟
[冬暮感怀]感激
(1) 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
感激不尽
我把电话打通了,他感激地谢了我。——《小桔灯》
(2) 对于施恩者怀有热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报答恩情
感激施舍
(3) 感动奋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冬暮感怀]昆仑
亦作“崐仑2”。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冬暮感怀]一气
(1) 一举,一次,不间断地
一气呵成
(2) 同一帮派,声气相通;同伙
他们通同一气
(3) 一阵(多含贬义)
瞎闹一气
[冬暮感怀]丘陵
地形的一种,指地势起伏不平,连接成大片的小山
穿过一片丘陵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冬暮感怀]炎埃
(1).暑热。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颶风寝毒,炎埃罢厉。” 明 刘基 《丹霞蔽日行》:“炎埃被九野,照灼后土赤。”
(2).火灰。《新唐书·儒学传序》:“ 禄山 之祸,两京所藏,一为炎埃,官幐私褚,丧脱几尽。”
[冬暮感怀]无遗
一点不遗留
屠戮无遗
[冬暮感怀]古色
古雅的意趣、色调。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悲风生微綃,万里起古色。” 宋 王安石 《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余谓拟 魏 晋 乐府,尽仍其误不妨,乃反有古色。”
[冬暮感怀]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冬暮感怀]洗濯
(1)
(2) 洗涤
(3) 除去
[冬暮感怀]怀抱
胸怀
多年来她生活在她的家庭的怀抱中
[冬暮感怀]失所
(1) 失去安身之处
流离失所
(2) 失当
[冬暮感怀]羽猎
帝王出猎,士卒负羽箭随从,故称“羽猎”。《文选·宋玉<高唐赋>》:“传言羽猎,衔枚无声。”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以应猎负羽。”《汉书·扬雄传上》:“其十二月羽猎, 雄 从。”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士负羽。” 隋 杨素 《赠薛播州》诗之四:“ 上林 陪羽猎, 甘泉 侍清曙。” 清 陈维崧 《满庭芳·题顾梁汾舍人扈驾诗后》词:“万乘旌旗,千官羽猎,翠华絶塞重经。”
[冬暮感怀]属车
(1).帝王出行时的侍从车。 秦 汉 以来,皇帝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属车三十六乘,分左中右三列行进。《汉书·贾捐之传》:“鸞旗在前,属车在后。” 颜师古 注:“属车,相连属而陈於后也。属,音之欲反。”《文选·张衡<东京赋>》:“属车九九,乘轩并轂。” 薛综 注:“副车曰属。”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舆驾羽卫·属车》:“ 周 末诸侯有贰车九乘,贰车即属车也,亦 周 制所有。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八十一乘。” 明 方孝孺 《书<黄鹤楼>卷后》:“以其地为国都,旄头属车往来乎其上者,四时不絶。” 清 宋之绳 《随跸杂记》诗:“絶壁成驰道,坚冰过属车。”
(2).借指帝王。《汉书·张敞传》:“ 孝昭皇帝 蚤崩无嗣,大臣忧惧,选贤圣承宗庙,东迎之日,唯恐属车之行迟。” 颜师古 注:“不欲斥乘舆,故但言属车耳。” 明 张居正 《进大阅图颂卷疏》:“臣滥叨首辅,获奉属车。” 清 顾炎武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诗:“属车乍蒙尘,七 闽 尽戎垒。”
[冬暮感怀]崚嶒
(1) 高耸突兀
写山早崚嶒嵯峨
(2) 比喻特出不凡
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3) 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侠骨崚嶒傲九洲
(4) 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骨节崚嶒的大手
(5) 另见 léng
[冬暮感怀]六军
(1).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 周 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 河 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 范成大 《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清 黄遵宪 《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诗:“莫问空拳敺市战,餘闻扈蹕六军惊。”
(2). 晋 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驍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 世以来,谓领护至驍、游为六军。”
(3).指 唐 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按,《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与此不同。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三》:“六军,据《新志》以龙武、神武、神策各左右当之,而《旧志》説六军则数左右羽林,而不数左右神策。《通典》説六军与《旧志》同……要之,六军之名乃取旧制书之,至中、晚 唐 神策军权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详考。”
[冬暮感怀]争先
争着赶在前头
争先恐后
[冬暮感怀]天时
(1) 自然运行的时序
天时有愆伏。——宋· 沈括《梦溪笔谈》
今天时顺正。——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必有得天时。
是天时不如地利。
(3) 天命
非为天时。——《三国志·诸葛亮传》
(4) 时候
当时大家钱尽,天时又有一点多钟,只好散了。——《老残游记》
我见天时尚早,便到外面去闲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
[冬暮感怀]人意
人的意愿、情绪
不满人意
[冬暮感怀]踊跃
(1) 向上跳起
踊跃欢呼
(2) 欢欣奋起的样子
踊跃参加
[冬暮感怀]士气
(1) 士兵的战斗意志,也指群众的斗争精神
全体教员士气高涨
(2) 指读书人的气势、作风
士气为之一新
[冬暮感怀]大义
(1) 代表正义的道理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深明大义
(2) 夫妇之义,谓婚姻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文章、论著或理论的精要之处
[冬暮感怀]不杀
(1).不断其命。《穀梁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陈牲而不杀。” 杨士勋 疏:“虽盟而不歃血谓之不杀。”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武,则雷厉风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不杀穷人不富’,是他的主意,他的手沾满了佃户 劳金 的红血。”
(2).不尽。《醉醒石》第三回:“ 汤家 父母听得这话,喜欢不杀道:‘如此听凭 冯亲家 那边,择个日子便了。’”
不减;不衰。《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 何休 注:“杀,省也。”《文选·扬雄<长杨赋>》:“意者以为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亏。” 李善 注引 郑玄 《周礼》注:“杀,减也。” 晋 张华 《女史箴》:“法含弘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冬暮感怀]四方
(1)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各个方面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正方形或正方体
一只四方的木头匣子
[冬暮感怀]兵棱
谓军队的威势。 宋 曾巩 《冬暮感怀》诗:“天时倾人意,踊跃士气增。大义虽不杀,四方慑兵稜。”
[冬暮感怀]东南
介于东和南之间的方向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冬暮感怀]将帅
(1).将领。《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汉 徐干 《中论·慎所从》:“若夫攻城必拔,野战必克,将帅之事也。” 宋 苏洵 《上皇帝书》:“今之任为将帅,卒有急难而可施者谁也?”
(2).“文将帅”之省称。 太平天囯 每省所设的行政官。 太平天囯 洪秀全 《防守浦口诏》:“爰特詔弟统齐兵士,赶赴 天浦 省垣,协同将帅 黄连生 弟等实力镇守。”
[冬暮感怀]凋槁
(1).草木凋谢枯萎。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一:“西风蛰龙蛇,众木日凋槁。” 宋 欧阳修 《西斋手植菊花过节始开偶书奉呈圣俞》诗:“四时悲代谢,万物惜凋槁。”
(2).形容人容貌憔悴。 宋 曾巩 《冬暮感怀》诗:“将帅色凋槁,蚍蜉势趫腾。” 宋 苏辙 《次韵秦观梅花》:“病夫毛骨日凋槁,愁见米盐惟醉倒。”
[冬暮感怀]蚍蜉
一种大蚂蚁
[冬暮感怀]趫腾
(1).超越;腾跃。 唐 唐彦谦 《感物》诗之一:“騄驥初失羣,亦自矜趫腾。”
(2).攀越。 宋 曾巩 《冬暮感怀》诗:“将帅色凋槁,蚍蜉势趫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化虎》:“形体犹人,与羣虎队行,趫腾絶壁,如履平地。”
[冬暮感怀]天运
(1) 天命;自然的气数
决非天运。——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天运变矣。
(2) 天体的运行
[冬暮感怀]止戈
停止干戈,平息战事。《后汉书·种拂传》:“为国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兇贼兵刃向宫,去欲何之!”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杀贼表》:“况我乘破竹,彼继覆车,止戈之期,翘足可待。” 明 吴承恩 《平南颂》:“时属胜残,止戈戢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故不惮星霜,爰有止戈之意。”参见“ 止戈为武 ”。
宋代,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