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众三首·其一】作者:妙普庵主 朝代:宋代
[警众三首·其一]警众三首·其一原文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警众三首·其一]诗词问答
问:警众三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妙普庵主
问:警众三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警众三首·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妙普庵主的名句有哪些?答:妙普庵主
[警众三首·其一]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警众三首·其一]参考注释
[警众三首·其一]学道
(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 宪 ,贫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观四年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学道一生凡几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之一:“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汉书·张良传》:“廼学道,欲轻举。” 颜师古 注:“道谓仙道。”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从 左慈 学道,得九丹金液仙经。”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然而出来的题目就因此常常是难题,仍如飞剑一样,非上 武当山 寻师学道之后,决计没法办。”
(3).即学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清 蒲松龄 《禳妒咒·入泮》:“酒色养的那脾胃娇,那厌气时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学道瞎,真是瞎学道。”《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据了他的学识,与他个学道,绰绰然做得过去,却不肯把学道与他,偏与他个巡道。”参见“ 学政 ”。
[警众三首·其一]犹如
好像
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警众三首·其一]守禁
掌握法律。《韩非子·守道》:“明主之守禁也, 賁 育 见侵於其所不能胜, 盗跖 见害於其所不能取。”
[警众三首·其一]六贼
(1).谓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六韬·上贤》:“ 太公 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歷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陵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元 刘壎 《隐居通义·骈俪二》引 车震卿 《启》:“所幸社稷灵长,天王明圣,虽未筑鲸鯢而诛六贼,然已御螭魅而去四凶。”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彦 、 童贯 、 梁师成 六人。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 陈东 等斥为“六贼”。见《宋史·钦宗纪》。
(3).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此六尘能以眼、耳等六根为媒介,劫掠“法财”,损害善性,故称。见《楞严经》卷四。 唐 白居易 《斋戒》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六贼定知无气色,三尸应恨少恩情。” 金 边元鼎 《自叹》诗:“久贫自沃三彭炽,一醉齐休六贼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谓此六根妄逐尘境,如贼劫财。《杂阿含经》卷四三:“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囚持杯水》:“真如有变易,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浄戒能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参见“ 六尘 ”。
[警众三首·其一]惺惺
指聪明机警的人
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西厢记》
[警众三首·其一]中军
(1) 古时行军作战队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
将三千人为中军。——《资治通鉴·唐纪》
(2) 指中军统帅的营帐
中军置酒饮归客。——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中军将军]的省称
中军临川殿下。——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警众三首·其一]主将
(1) 军队的主要将领
(2) 起到关健作用的人
我们队的主将全部上场了
[警众三首·其一]行令
(1) 行酒令
猜拳行令
(2) 发布命令
[警众三首·其一]干戈
干与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战争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化干戈为玉帛。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警众三首·其一]太平
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妙普庵主,宋代,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