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作者:李端 朝代:唐代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原文
自嫌野性共人疏,忆向西林更结庐。
寄谢山阴许都讲,昨来频得远公书。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诗词问答
问:《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的作者是谁?答:李端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端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端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 书法图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286_72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参考注释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自嫌
(1).自己不满自己。 宋 陆游 《法云僧房》诗:“自嫌尚有人间念,却为春寒怯夜长。”
(2).自生疑忌;心有顾忌。《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艾 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晋书·阮籍传》:“ 籍 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 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新唐书·崔涣传》:“收采遗逸,不以亲故自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天下既定,从容访帝,共榻之卧,足加帝腹,情义如此。 子陵 岂以匹夫自嫌,而帝岂以万乘自居哉!”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野性
粗野的性情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共人
(1).指敬谨供职的同僚。共,通“ 恭 ”。《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朱熹 集传:“共人,僚友之处者也。” 胡承珙 后笺:“此共人,后儒多指在朝僚友言之。”
(2).指 吴 越 之人。《逸周书·王会》:“共人玄贝。” 孔晁 注:“共人, 吴 越 之蛮。”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西林
(1).西面的树林。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蟋蟀鸣乎东房兮,鶗鴃号乎西林。” 唐 陈子昂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诗:“西林改微月,征斾空自持。” 唐 王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诗:“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2).寺名。在 江西省 星子县 庐山 麓,与 东林寺 相对, 晋 太原 中僧 慧永 建。后因以泛指寺院。 唐 许浑 《题苏州虎丘寺僧院》诗:“世间谁似 西林 客?一卧烟霞四十春。” 唐 许浑 《寄契盈上人》诗:“何处是 西林 ?疏鐘復远砧。” 唐 李商隐 《华师》诗:“孤鹤不睡无云心,衲衣笻杖来 西林 。”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结庐
建筑房舍
结庐在人境。——陶潜《饮酒》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寄谢
(1).传告,告知。 唐 白居易 《读史》诗之二:“山林少羈鞅,世路多艰阻。寄谢伐檀人,慎勿嗟穷处。” 宋 陆游 《醉眠》诗:“寄谢敲门人,予方有公事。”
(2).犹答谢;报答。《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妾一身所有,皆出皇上所赐。只有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以此寄谢圣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约。”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山阴
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都讲
(1).古代学舍中协助博士讲经的儒生。选择高材者充之。《后汉书·丁鸿传》:“ 鸿 年十三,从 桓荣 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新唐书·叛臣传·陈少游》:“幼习 老子 、 庄周 书,为崇玄生,诸儒推为都讲。” 清 吴伟业 《题西泠闺咏》之一:“絳纱弟子称都讲,碧玉才人本内家。”参阅 余嘉锡 《论学杂著·都讲》。
(2). 魏 晋 以后,佛家开讲佛经,一人唱经,一人解释。唱经者称都讲,解释者称法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支道林 、 许掾 诸人共在 会稽王 斋头。 支 为法师, 许 为都讲。”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祗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黎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
(3).谓演兵讲武。《晋书·礼志下》:“古四时讲武,皆於农隙。 汉 西京 承 秦 制,三时不讲,惟十月都讲。”一本作“ 都试 ”。参见“ 都试 ”。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昨来
近来。 唐 岑参 《河西春暮忆秦中》诗:“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想昨来枉了身心,初间唤做得为夫妇;谁知今日,唤俺做哥哥。”《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臣闻昨来西师出界,中缀而还,将下师徒,颇有飢冻溃散。”
[忆友怀野寺旧居(一作答司空文明怀野寺旧居)]远公
晋 高僧 慧远 ,居 庐山 东林寺 ,世人称为 远公 。 唐 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诗:“尝读 远公 传,永怀尘外踪。” 宋 梅尧臣 《访矿坑老僧》诗:“莫貰 远公 酒,余非 陶令 贤。”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四一:“ 远公 置酒, 佛印 烧猪,真正名士,佛亦当少恕。”
唐代,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