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原文
五色无论精与粗,茅檐卒岁此殷需。
布棉题句廑民瘼,敬缵神尧耕织图。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诗词问答
问:《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十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参考注释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五色
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五色纷披。——《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无论
(1) 不论;不管
无论天气多么冷,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江河去游泳
(2) 不要说;不用说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无论数十辈。——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弃者无论。——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茅檐
茅,指盖屋的草;檐,本是房檐。茅檐指茅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卒岁
(1) 度过一年
聊以卒岁
(2) 全年
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题句
(1).谓就一事一物或一文一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话以表示自己想法。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访僧 红叶寺 ,题句 白云房 。”
(2).指题写的字句。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门下·遐周阿环》引《青琐》:“ 李遐周 有道术, 天宝 中作题句以兆 禄山 之乱,曰:‘ 燕 市人皆去, 函关 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记罗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死魂灵百图>小引》:“移译序文和每图的题句的,也是 孟十还 君的劳作;题句大概依照译本,但有数处不同,现在也不改从一律;最末一图的题句,不见于第一部中。”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倘有,乞借给我一用,照出后即奉还,如能将图下的题句译示,尤感。”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民瘼
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马瑞辰 通释:“《汉书》、《潜夫论》及《文选》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謡。” 唐 孙樵 《武皇遗剑录》:“民瘼其瘳,国用有加。” 宋 李纲 《与秦相公书》之十二:“入境之初,询问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来,既盗贼之所蹂践,又科需之所搔扰。” 明 方孝孺 《书学斋佔毕后》:“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竹屿病起赋一词送别》词:“帝念东南民瘼,一髮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鹺。”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神尧
唐 代对 唐高祖 李渊 的尊称。 唐 杜甫 《别李义》诗:“ 神尧 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仇兆鳌 注:“《通鑑》 天寳 十三载二月,上 高祖 諡曰 神尧大圣光孝皇帝 。”
[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十六·练染]耕织图
描绘封建时代水稻耕种和丝麻纺织生产过程的图画。 南宋 刘松年 曾画过《耕织图》; 楼璹 亦画《耕图》和《织图》,有刻本流传。 清 康熙 曾命 焦秉贞 绘《耕织图》。 乾隆 亦曾命 冷枚 、 陈枚 各绘《耕织图》。 焦秉贞 所作《耕图》、《织图》,曾雕板印行。 宋 楼钥 《跋扬州伯父耕织图》:“伯父( 楼璹 )时为 临安 於潜 令,篤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事为之图,繫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
乾隆,清代,练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