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三门】作者:释印肃 朝代:宋代
[颂三门]颂三门原文
此舍绝边无壁落,充虚露地真寥廓。
往来只道主人宽,争似永嘉一宿觉。
[颂三门]诗词问答
问:颂三门的作者是谁?答:释印肃
问:颂三门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印肃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印肃
[颂三门]释印肃颂三门 书法图
颂三门书法作品
[颂三门]参考注释
[颂三门]无壁
(1).没有墙壁。《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玉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十五》:“四面芙蓉池,朱堂敞无壁。” 宋 范成大 《高淳道中》诗:“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无壁树空阴。”
(2).没有限界或边际。 唐 韩愈 《祭张员外文》:“ 洞庭 漫汗,粘天无壁。” 宋 杨万里 《贺罗巨济山居》诗之六:“草远天无壁,苔深水有衣。”
[颂三门]充虚
(1).犹充饥。《墨子·辞过》:“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彊体适腹而已矣。”《楚辞·贾谊<惜誓>》:“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 王逸 注:“吸清和之气以充空虚,疗飢渴也。”《韩非子·解老》:“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刘真长 、 王仲祖 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貽其餐,肴案甚盛。 真长 辞焉, 仲祖 曰:‘聊以充虚,何苦辞。’”
(2).犹虚实。《荀子·儒效》:“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 杨倞 注:“充,实也……谓使实者虚,虚者实也。” 清 俞樾 云:“充、虚二字对文……是充虚即实虚也。”见《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
[颂三门]露地
佛教语。喻三界(欲界、 * 、无 * )的烦恼俱尽,处于没有覆蔽的地方。《百喻经·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捨弃而走,到於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来。”《法苑珠林》卷一○一:“处中六者:一、阿兰若处;二、在塚閒;三、在树下;四、在露地;五是常坐;六是随坐。”
[颂三门]寥廓
(1).空旷深远。《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洪兴祖 补注引 颜师古 曰:“寥廓,广远也。” 唐 韦应物 《仙人祠》诗:“苍岑古仙子,清庙閟华容。千载去寥廓,白云遗旧踪。” 宋 周邦彦 《一寸金·江路》词:“疏林外,一点炊烟,渡口参差正寥廓。” 陈云龙 集注:“寥廓,幽远也。”
(2).辽阔的天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观者未覩指,听者未闻音,犹焦朋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藪泽,悲夫!” 颜师古 注:“寥廓,天上宽广之处。” 宋 杨万里 《筠庵》诗:“故老谈 李仙 ,昔日上寥廓。随身无长物,止跨一隻鹤。” 清 方文 《乱后过姑苏驿》诗:“月明双雁翔寥廓,羡尔能飞脱网罗。”
(3).冷清;冷落。 汉 陆贾 《新语·慎微》:“当世不蒙其功,后代不见其才,君倾而不扶,国危而不持,寂寞而无隣,寥廓而独寐,可谓避世,非谓怀道者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声罕闻。” 清 钮琇 《觚賸·贞白楼诗》:“﹝ 易庵 《贞白楼诗》﹞:‘风霜颇威厉,败叶走阶几,我庭日寥廓,一望尽披靡。’”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一:“雨点打在上面,淅淅飒飒地响,衬托得这周遭分外岑寂寥廓。”
(4).空虚。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泰》:“天门开辟,牢户寥廓,桎梏解脱,拘囚纵释。” 晋 陆机 《叹逝赋》:“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 唐 李白 《志公画赞》诗:“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
(5).指虚无之境。 前蜀 韦庄 《悼杨氏妓琴弦》诗:“魂归寥廓魄归烟,只住人间十八年。”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佳哉子能图,可以慰寂寞。相与验其身,他年在寥廓。”
(6).古代谓宇宙的元气状态。《素问·天元纪大论》:“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李善 注:“寥廓忽荒,元气未分之貌也。” 晋 潘岳 《西征赋》:“ 潘子 凭軾西征,自京徂 秦 ,迺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7).宽宏豁达。《汉书·邹阳传》:“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於威重之权,胁於位势之贵。” 颜师古 注:“寥廓,远大之度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今见陛下寥廓大度,同符 高祖 ,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唐 陈子昂 《蓟丘览古》诗:“ 邹子 何寥廓,谩説九瀛垂。” 明 屠隆 《王茂大<修竹亭稿>序》:“士之寥廓者语远,端亮者语壮。”
[颂三门]往来
(1) 去和来
往来种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往来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往来而不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交往;过从
老死不相往来。——《史记·货殖列传》
诚欲往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3) 交往的人
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颂三门]只道
只说;只以为。 宋 杨万里 《秋雨叹》诗:“居人只道秋霖苦,不道行人坭更深。”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料那人争知我,如今病未愈,只道把他孤负。”《水浒传》第二三回:“小弟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大官人处,躲灾避难。”
[颂三门]主人
(1)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财物的所有人
无罪于主人。——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权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马等的所有者
国家的主人
主人与仆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宾客的人
主人下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
主人忘归客不发。
[颂三门]争似
怎似。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宋 柳永 《慢卷紬》词:“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虽然故友情能密,争似新欢兴更浓。”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问双星,朝朝暮暮,争似我和卿!”
[颂三门]永嘉
永嘉郡,治所在今浙江永嘉县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 永嘉。——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颂三门]一宿觉
佛家语,谓一个晚上就豁然而悟。 唐 玄觉禅师 初谒六祖 慧能 ,问答投契,顿时得悟,因留住一宿,时谓一宿觉。见《景德传灯录·温州永嘉玄觉禅师》。后因以指神悟、顿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説如何?曰……古人云‘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於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 宋 苏轼 《三朵花》诗:“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宋代,释印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