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戍送李元晖归】作者:连文凤 朝代:宋代
[丙戍送李元晖归]丙戍送李元晖归原文
剑影悠悠出故都,酒边临别重踌躇。
吴江霜早愁闻雁,楚泽天宽老钓鱼。
瑶草春风香未歇,美人秋水意何如。
西湖莫忘间鸥鹭,强健不妨频寄书。
[丙戍送李元晖归]诗词问答
问:丙戍送李元晖归的作者是谁?答:连文凤
问:丙戍送李元晖归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连文凤的名句有哪些?答:连文凤
[丙戍送李元晖归]连文凤丙戍送李元晖归 书法图
丙戍送李元晖归书法作品
[丙戍送李元晖归]参考注释
[丙戍送李元晖归]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丙戍送李元晖归]故都
以前的国都
国无人莫我知兮,不何怀乎故都。——《楚辞·屈原·离骚》
[丙戍送李元晖归]临别
即将离别
临别留念
[丙戍送李元晖归]踌躇
(1) 犹豫不决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 。——《三国演义》
(2) 思量,考虑
他两个眉来眼去,不由我暗暗踌躇,似这般哑谜儿怎猜做?——元· 关汉卿《鲁斋郎》
(3) 停留;徘徊不前
蹇淹留而踌躇。——宋玉《九辩》
(4) 得意的样子
踌躇满志
(5) 痛心;心情不愉快
望西都,意踌躇。——张养浩《山坡羊》
[丙戍送李元晖归]吴江
(1). 吴淞江 的别称。《国语·越语上》“三江环之” 三国 吴 韦昭 注:“三江: 吴江 、 钱唐江 、 浦阳江 。” 宋 毛滂 《过吴淞江》诗:“参军身外祇图书,独与 吴江 分不疎。” 清 黄燮清 《吴江妪》诗:“征帆自北来,晚泊 吴江 湄。”
(2).县名。属 江苏省 。 柳亚子 《迭韵寄呈毛主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 吴江 。”
[丙戍送李元晖归]楚泽
古 楚 地有 云梦 等七泽。后以“楚泽”泛指 楚 地或 楚 地的湖泽。 唐 刘长卿 《观校猎上淮西相公》诗:“龙驤校猎 邵陵 东,野火初烧楚泽空。” 唐 许裳 《登凌歊台》诗:“江截 吴 山断,天临 楚 泽遥。” 宋 张孝祥 《望江南·赠谈献可》词:“未试玉堂挥翰手,只今 楚 泽钓鱼翁。万事举杯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妾系本 吴 门,家侨 楚 泽。”
[丙戍送李元晖归]钓鱼
用钓具捕鱼
[丙戍送李元晖归]瑶草
(1).传说中的香草。 汉 东方朔 《与友人书》:“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唐 李贺 《天上谣》:“ 王子 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鲁迅 《坟·杂忆》:“我当时的意思……并不是从什么‘艺术之宫’里伸出手来,拔了海外的奇花瑶草,来移植在 华 国的艺苑。”
(2).泛指珍美的草。《文选·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吕向 注:“瑶草、玉树,皆美言之。” 金 元好问 《春风来》诗:“春风来时瑶草芳,緑池珠树宿鸳鸯。” 明 袁中道 《武当》诗之二:“ 秦 敦 汉 鼎存肤骨,瑶草琼枝作鬘鬟。”
(3).被雪覆盖的草。 宋 苏轼 《蔡州道遇雪》诗:“三径瑶草合,一缾井花温。” 清 汪懋麟 《人日同诸子游平山堂大雪骤至》诗:“喜胜褰瑶草,狂思倒葛巾。”
[丙戍送李元晖归]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丙戍送李元晖归]美人
(1)
(2) 美女
一个长着油光发亮的黑头发、红嘴唇、眼睛一点也不怯懦的大胆的美人
(3) 品德高尚的人;贤人
全州的美人和绅士都聚集在那里
[丙戍送李元晖归]秋水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望穿秋水
[丙戍送李元晖归]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丙戍送李元晖归]西湖
湖名。在浙江省杭州市区以西,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周长15公里,被孤山、白堤、苏堤分隔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和岳湖
[丙戍送李元晖归]强健
1.亦作"强健"。 2.强壮健康。
[丙戍送李元晖归]不妨
(1)
最好还是
你不妨现在就告诉他
(2)
无任何害处
你不妨去碰碰运气
(3)
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我不妨说,传导声音的机械装置是完善的
[丙戍送李元晖归]寄书
传递书信。 北周 庾信 《竹杖赋》:“亲友离絶,妻孥流转; 玉关 寄书, 章臺 留釧。”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二:“寄书何时到, 江 汉 春茫茫。”《水浒传》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杀了 阎婆惜 ,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忽有客自 东粤 来,寄 陶生 函信。发之,则嘱姊归焉。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
宋代,连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