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原文
三更严。
四更阑。
法身体性本来禅。
凡夫不念生分别。
轮回六趣心不安。
求佛性。
向里看。
了佛意。
不觉寒。
广大劫来常不悟。
今生作意断悭贪。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诗词问答
问: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的作者是谁?答:敦煌曲子
问: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注释
1.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五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参考注释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三更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更阑
更深夜残。 唐 方干 《元日》诗:“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露乾。” 宋 刘克庄 《军中乐》诗:“更阑酒醒山月落,綵縑百段支女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如今已是更阑时候,妾身出来了,不可復进。”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法身
(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知如来法身,长存不变易。”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尝闻佛説,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法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毛紺垂,颅骨圆耸。”
(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俞氏 则谓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后,法身则然,岂可以血肉之躯投畀水火乎?”《西游补》第十六回:“ 行者 一时难忍,现出大闹天宫三头六臂法身,空中乱打。”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体性
性情;性格
跟他处事,可要懂得他的体性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本来
(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夫不
鸟名。即布谷鸟。《诗·小雅·四牡》“翩翩者鵻” 毛 传:“鵻,夫不也。” 宋 吕南公 《熙宁六年再至邓氏北轩感而书壁》诗:“言如鸚鵡今徒尔,宿似夫不亦得哉。”参阅《尔雅·释鸟》 郝懿行 义疏。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生分
疏远;冷淡
特别是他郭木生搞起了农业社以后,两人不常常在一块儿商量工作了,反倒生分起来了。——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
过分客气,反而显得生分了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轮回
佛家认为世间众生,莫不辗转生死于六道之中,生死像轮子旋转的过程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六趣
犹六道。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是身如响,是身如泡,流转四生,往来六趣。”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三出:“如来於寂光土中佛眼所照,恐他轮迴六趣,长劫受苦,发大慈悲,假诸方便,特命贫僧到此,点化他回头。”参见“ 六道 ”。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不安
(1)
不安宁的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
感到烦恼、不宁或不祥之兆的
坐立不安
(3)
客套话。表达歉意和感激
老来麻烦您,真是不安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佛性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涅槃经》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北齐书·杜弼传》:“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此迺泥土瓦砾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 佛性禪心 ”。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向里
指含而不露。 宋 朱熹 《答周纯仁》:“窃恐更须深自思省,收拾身心,渐令向里,令寧静闲退之意胜,而飞扬躁扰之气消。” 明 唐顺之 《与莫子良主事书》:“僕之驰騖於博杂也久矣,近稍知向里。自悟溺心灭质之为病,乃欲发愤而刊落之。” 明 高攀龙 《三时记》:“ 休仲 亦沉潜向里,与 卓稺成 吴子往 三人为同志之友,盖俱有拔俗之韵焉。”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不觉
(1)
(2)
没有发觉,没有感觉到
一路景物极佳,也就不觉路途遥远
(3)
想不到,无意之间
天天作诗著文,天长日久不觉已是著述颇丰
(4)
不禁,不由得
他们两双眼好像无意中碰在一起时,两个都不觉红了脸。——扬沫《青春之歌》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大劫
大劫难。本为佛教用语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不悟
(1).没有觉察。《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 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 苏君 明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晋武帝 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2).不了解;不理会。《南史·江淹传》:“不悟明公见眷之重。”《隋书·史祥传》:“本即述职南蕃,宣条下国,不悟皇鉴曲发,备位少阳。”
(3).不觉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封继妻》:“而 夏 不悟,妄度 河套 指日可復,作《渔家傲》一闋。”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清 时,许多 中国 人似并不悟自己之为奴,一叹。”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今生
这辈子;现在的一生
今生快乐,来世更幸福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作意
(1).着意;加意。 唐 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诗:“月中若有閒田地,为劝 嫦娥 作意栽。” 宋 陈与义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
(2).指故意、特意。 唐 杜甫 《江头五咏花鸭》诗:“稻粱霑汝在,作意莫先鸣。”《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昨日又承他送些小菜来看我,作意备些薄礼,来日到他府中作谢。” 清 王士禛 《寄陈伯玑金陵》诗:“东风作意吹杨柳,緑到 芜城 第几桥?”
(3).注意。 唐 蒋防 《玄都楼桃》诗:“红软满枝须作意,莫交 方朔 施偷将。”《新唐书·李绛传》:“帝每閲视,顾左右曰:‘而等宜作意,勿为如此事。’”
(4).起意;决意。 唐 张籍 《寄昭应王中丞》诗:“春风 石瓮寺 ,作意共君游。”
(5).著作的本意。《汉书·艺文志》:“﹝《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郭沫若 《孔雀胆·后记》:“在写作时当然也加上了一层作意,现代人所说的主题。”
[五更转·其四·南宗赞五首]悭贪
吝啬而贪得。《百喻经·牧羊人喻》:“昔有一人,巧於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极大慳贪,不肯外用。” 明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慳贪者报以饿狗,毒害者报以虎狼。”
五更转,南宗赞五首,唐代,敦煌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