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生下火】作者:释怀深 朝代:宋代
[魏先生下火]魏先生下火原文
呜呼魏大和,为人性纯厚。
虽居陋巷中,箪瓢甘自守。
聚学训童蒙,束脩粗糊口。
岁晚好吾宗,悟世非长久。
临行嘱妻子,叮咛诫诸后。
不学老庄周,说葬成虚谬。
不学襄阳翁,与女争先后。
先生之意不如斯,欲效禅家破诸有。
四众云臻,柴薪已就。
虽然父子至亲,到此如何可救。
不须救,生前已付山僧手。
一枝红燄赠君行,看取神龟火里走。
[魏先生下火]诗词问答
问:魏先生下火的作者是谁?答:释怀深
问:魏先生下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怀深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怀深
[魏先生下火]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二部
[魏先生下火]参考注释
[魏先生下火]呜呼
(1) 对不幸的事表示叹息、悲痛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 指人丧命
呜呼哀战
[魏先生下火]大和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魏先生下火]人性
(1) 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2) 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不通人性
[魏先生下火]纯厚
淳厚;淳朴
[魏先生下火]居陋
居处僻陋。旧多指居于外邦。语本《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庞树柏 《朱舜水祠落成征题敬赋》诗:“居陋自开新学派,待终犹保旧衣冠。”
[魏先生下火]箪瓢
(1).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亦借指饮食。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劲气侵襟袖,簞瓢谢屡设。”《北史·薛辩传》:“ 濬 遗书 謨 曰:‘吾以不造,幼丁艰酷,穷游约处,屡絶簞瓢。’”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五:“簞瓢取自给,此外復奚须?”
(2).见“ 簞食瓢饮 ”。
[魏先生下火]自守
(1).自保;自为守卫。《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史记·郑世家》:“ 宋 颇与 厉公 兵,自守於 櫟 , 郑 以故亦不伐 櫟 。” 唐 杜甫 《蒹葭》诗:“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 扬子江 之上游也,其险足以自守,其富足以自保。”
(2).自坚其操守。 汉 扬雄 《解嘲》:“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 唐 韩愈 《闲游》诗之二:“ 子云 祗自守,奚事九衢尘?” 明 方孝孺 《送吏部员外郎龚彦佐序》:“视其德如乡閭时,不翕翕以趋势,不琐琐以殉利,淡乎自守而不阿。” 清 姚石甫 《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自我参政府君通籍,至今又十四世,人且数千百计,孝弟未衰,皆清贫自守。”
[魏先生下火]童蒙
(1).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朱熹 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训》:“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於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 三国 魏 嵇康 《游仙》诗:“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
(2).指无知的儿童。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中人犹不觉,童蒙安能知?” 唐 元稹 《江边》诗:“散诞都由习,童蒙剩懒散。”《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 朱自清 《<文心>序》:“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
(3).指童年。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我之获见,实自童蒙。既爱既劝,在麻之蓬。” 清 钱谦益 《母李氏仍前赠》:“事夫篤疾之餘,训子童蒙之日。”
[魏先生下火]束脩
送给教师的报酬(脩:古时称干肉)
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礼记·少仪》
[魏先生下火]糊口
勉强维持生活,填饱肚子
粥以糊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魏先生下火]吾宗
我们的宗族。《左传·僖公五年》:“ 晋 ,吾宗也,岂害我哉?”《三国志·魏志·陈群传》:“ 羣 为儿时, 寔 常奇异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 唐 杜甫 《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魏先生下火]长久
时间延续很长
不是长久之计
[魏先生下火]临行
将要离开,将要离别
临行匆匆,不及告别
[魏先生下火]妻子
(1) 男子的正式配偶
(2) 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却看妻子愁何在。——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魏先生下火]叮咛
叮嘱,告诫
乃叮咛而去。——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魏先生下火]不学
(1).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知不学之弊,硕儒之贵。”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歟?”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
[魏先生下火]庄周
即庄子,约前369—前295,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简称
[魏先生下火]虚谬
虚假荒谬。《晋书·吕光载记》:“ 郭黁 巫卜小数,时或误中,考之大理,率多虚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顷(倾)肝露胆每兢兢,不曾分寸行虚谬。”《元典章·刑部十四·伪造佛经》:“僧人 袁普照 ,自号 无碍祖师 ,伪造论世秘密经文,虚谬凶险,刊板印散,扇惑人心。”《天雨花》第二二回:“託孤二叔真虚谬,堂上全无半点恩。”
[魏先生下火]争先
争着赶在前头
争先恐后
[魏先生下火]先生
(1)
(2) 一般在一个男子姓氏后所用的一个习惯性的表示礼貌的称呼
对杜先生讲话
(3) 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 旧时称管帐的人
在商号当先生
(5) 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算命先生
(6) 对长者的尊称
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老师
从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8) 医生
[魏先生下火]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魏先生下火]禅家
修持禅定者。亦泛指佛家。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韵》:“灵香散尽禪家接,谁共 殷源 《小品》同。”原注:“《辩正论》亦有九流。一曰禪家者流。 殷浩 读《小品经》,下二百籤疑义,以问 支道林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道在六经不在浮屠》:“吾儒书中颇有赘讹处,便是禪家公案,但今人未尝窥究耳。” 清 胡玉昆 《祖堂》诗:“寻僧欲问禪家事,夜半闻鐘同在溪。” 朱自清 《“好”与“妙”》:“这显然加上了禅家顿悟说的影响。”
[魏先生下火]诸有
所有,一切。《百喻经·出家凡夫贪利养喻》:“昔有国王,设於教法: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洗浄。”
[魏先生下火]四众
见“ 四部众 ”。
[魏先生下火]云臻
(1).行云聚集。 宋 朱熹 《夏日》诗之二:“云臻川谷暝,雨来林景清。”
(2).比喻众多的人或事物迅速到来。《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鼓声纔罢,大众云臻。” 宋 杨侃 《皇畿赋》:“何干旄之孑孑,向浚郊而云臻。”
[魏先生下火]柴薪
作燃料用的杂木。《墨子·节葬下》:“ 秦 之西,有 仪渠 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宋史·食货志下八》:“其餘橘园、鱼池……柴薪、地铺、枯牛骨、溉田水利等名,皆因诸国旧制,前后屡詔废省。”
[魏先生下火]已就
(1).已成。《后汉书·皇甫嵩传》:“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
(2).已经如此,既成事实。 曹禺 《日出》第三幕:“可是……这不是已就已就……他不是也死了。” 谭亿 《麦收之前》:“已就也是已就了,撒谎就得撒到底。”
[魏先生下火]虽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虽然年过六十,劳动劲头却比得上年轻的小伙子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2) 虽然如此,虽是这样;即使这样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
[魏先生下火]父子
父亲和儿子,古时也指叔侄
[魏先生下火]至亲
最亲近的亲戚
满城无至亲。——卢纶《送李方东归》
[魏先生下火]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魏先生下火]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魏先生下火]生前
指死者活着的时候
这是烈士生前立下的誓言
[魏先生下火]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 刘长卿 《寻盛禅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元 李宗冽 《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 ,始与山僧晤。”
(2).僧人自称的谦词。《五灯会元·法眼宗·罗汉琛禅师》:“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魏先生下火]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魏先生下火]赠君
犹赠公。 清 钮琇 《觚賸·自怡编序》:“先赠君 芥葊公 ,春秋六十有八,性喜读书。”
[魏先生下火]看取
(1).看。取,作助词,无义。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取莲花浄,应知不染心。”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方务德侍郎寿》词:“看取连宵雪,借与万家春。” 清 纳兰性德 《剪湘云·送友》词:“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
(2).犹且看。 宋 晏殊 《喜迁莺》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宋 欧阳修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3).看待;对待。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到了。” 沙汀 《困兽记》一:“尽管大后方的某些人士,他们看取战争,只把它当成一种物价升降的寒暑表样……可是认真而严肃的关怀它的却也不少。”
(4).照顾;关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凡百事要老爹老娘看取,后日另有重报。”
[魏先生下火]神龟
(1).传说中称有灵异的龟。《庄子·秋水》:“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燿。”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一·水龟》:“在水曰神龟……后世不分山泽水火之异,通以小者为神龟。”
(2).水龟的别称。中医用以制作龟甲入药。
宋代,释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