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袁和叔赴淮阴尉】作者:孙应时 朝代:宋代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原文
底事书生用一官,强随时样著衣冠。
千年蠹简人情冷,百折羊肠世路难。
未必功名欺老在,且凭书信报平安。
秋风我亦淮东去,留取江山对眼看。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诗词问答
问:送袁和叔赴淮阴尉的作者是谁?答:孙应时
问: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孙应时的名句有哪些?答:孙应时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孙应时送袁和叔赴淮阴尉 书法图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书法作品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参考注释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事书
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周礼·春官·内史》:“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 贾公彦 疏:“诸侯凡事有书奏白於王,内史读示王。”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时样
(1) 时式,时新的式样
(2) 时尚
男女自由都平等,自由结婚新时样。——《王贵与李香香》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衣冠
(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千年
极言时间久远。 晋 陶渊明 《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 唐 卢照邻 《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蠹简
被虫蛀坏的书。泛指破旧书籍。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徒以研寻蠹简,穿凿遗文,菁华久谢,糟粕为偶。” 宋 陆游 《掩扉》诗:“一编蠹简从吾好,又见西窗掛夕暉。” 傅尃 《感怀》诗之四:“龕灯回向期皈佛,蠹简飘零且箸书。”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人情
(1)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说新语·自新》
(2) 情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 恩惠,情谊
做个人情
(4) 赠品、礼品
送人情
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红楼梦》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百折
(1).极言曲折之多。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执事之文,紆餘委备,往復百折,而条达疎畅,无所间断。” 金 元好问 《宿张靖田家》诗:“湍流落空嵌,百折不容骋。” 明 韩守益 《苏武慢·江亭远眺》词:“地涌 岷 峨 ,天开 巫峡 , 江 势西来百折。”
(2).见“ 百折不挠 ”。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羊肠
(1).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尉缭子·兵谈》:“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亦胜,入谷亦胜。”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 清 陈维崧 《青玉案·移寓积翠阁用艺香词韵》词:“梯空架就羊肠路,领俊鶻,穿烟去。”如:羊肠小道。
(2).山名。《楚辞·大招》:“西薄 羊肠 ,东穷海只。” 洪兴祖 补注:“《战国策》注云: 羊肠 , 赵 险塞名,山形屈辟,状如羊肠。今在 太原 晋阳 之西北。”《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山? 会稽 、 太山 、 王屋 、 首山 、 太华 、 岐山 、 太行 、 羊肠 、 孟门 。”
(3). 羊肠坂 的省称。《史记·魏世家》:“昔者 魏 伐 赵 ,断 羊肠 ,拔 閼与 ,约斩 赵 , 赵 分而为二。” 隋 江总 《并州羊肠坂》诗:“三春别帝乡,五月度 羊肠 。”参见“ 羊肠坂 ”。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世路
指人世的经历
世路风波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未必
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功名
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书信
信
常有书信往来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平安
(1)
(2) 没有事故,没有危险
平安无事
(3) 冒了险而未遭受损伤或损失的
经过艰难的历程后平安到家
(4) 指心境平静安定
心很平安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秋风
秋天的风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留取
犹留存。取,语助词。 宋 牟巘 《木兰花慢·饯公孙倅》词:“留取去思无限,江蘺香满汀洲。”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干戈尽戢文教崇,人间此时鱼化龙。留取 琼林 ,胜景无穷。” 清 陈维崧 《贺新郎·贺程昆仑生日并送其之任皖城》词:“留取臂间长命缕,筭节过五日刚踰九,重为我先生寿。”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江山
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送袁和叔赴淮阴尉]对眼
(1) 内斜视的通称。即黑眼球斜向内侧的病
(2) 合乎自己的眼光;中意
孙应时,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