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戴给谏谪戌岭南】作者:沈思孝 朝代:明代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送戴给谏谪戌岭南原文
仓皇出禁垣,时事不堪论。
得罪缘宗社,全生是主恩。
猿声云外戌,椰叶海边村。
独喜扶桑近,光生照覆盆。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诗词问答
问:送戴给谏谪戌岭南的作者是谁?答:沈思孝
问:送戴给谏谪戌岭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送戴给谏谪戌岭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沈思孝的名句有哪些?答:沈思孝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十四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参考注释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仓皇
匆促而慌张。也作[仓黄]、[苍皇]、[苍黄]
敌弃炮仓皇遁。——徐珂辑《清稗类钞》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仓皇出逃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禁垣
(1).皇宫城墙。亦指宫中。 唐 孟球 《和主司王起》:“仙籍共知推丽藻,禁垣同得荐嘉名。” 唐 薛奇童 《楚宫词》之二:“日晚梧桐落,微寒入禁垣。”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仰计亘霄路於高阁,隔人烟於禁垣。” 清 姚鼐 《书制军六十寿序》:“其后以忠孝入侍禁垣。”
(2).指宫中官署。《旧唐书·权德舆传》:“居数岁, 岱 卒, 郢 知礼部贡举,独 德舆 直禁垣,数旬始归。”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时事
当代的事情,特指近期的国内大事
时事综述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不堪
(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备不堪
(2)
坏到极点
那饭菜都系不堪之物。——《红楼梦》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得罪
使人不快或怀恨;冒犯;获罪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适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明史·海瑞传》
又得罪舅姑。——唐· 李朝威《柳毅传》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宗社
宗庙和社稷,泛指国家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全生
(1).谓六欲皆得其所宜。《管子·立政》:“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居无以自守也。全生之説胜,则廉耻不立。”《吕氏春秋·贵生》:“ 子华子 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陈奇猷 校释:“子华子以为‘生’之至上者为六欲皆得其宜之‘全生’。”
(2).保全天性,顺其自然。也指保全天性之道。《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唐 元结 《喻旧部曲》诗:“劝汝学全生,随我畬 退谷 。” 胡适 《读<吕氏春秋>一》:“全生要在适性,全性即是全生。”
(3).保全生命。 唐 卢纶 《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旧里赠朔北故人》诗:“结髮事疆埸,全生俱到乡。” 宋 梅尧臣 《故原有战卒死而复苏来说当时事》诗:“纵横尸暴积,万殞少全生。”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云外
(1).指高空。 隋 李播 《天象赋》:“动则飞跃於云外,止则盘縈於 汉 沂 。”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龙鳞般云外飘,鹅毛般江上剪,蝶翅般风中旋。” 清 郑燮 《瑞鹤仙·官宦家》词:“笙歌云外迥。正烛烂星明,花深夜永。”
(2).高山之上。亦指世外。 唐 元稹 《玉泉道中作》诗:“遐想云外寺,峯峦渺相望。” 宋 吴文英 《齐天乐》词:“流红江上去远,翠尊曾共醉,云外别墅。” 元 虞集 《送先陇二邻僧还吴》诗之二:“云外催归锡,松间觅旧题。”
(3).比喻仙境。 宋 吴文英 《浣溪沙·春情》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宋 家铉翁 《念奴娇·中秋纪梦》词:“縹緲琼宫,溟茫朱户,不与尘寰隔。翩然鹤下,时传云外消息。”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海边
(1).海的边沿一带。 唐 李郢 《送人之岭南》诗:“ 谢 氏海边逢 * , 越王 潭上见青牛。”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凫》:“﹝鳧﹞常在海边沙上食砂石,皆消烂,惟食海蛤不消,随其粪出,用为药倍胜者也。”
(2).指海疆。《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扶桑
(1) 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2)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光生
平整,妥帖。 克非 《春潮急》五:“ 李让 显然是长于干这种事的,手脚远比 李克 搞的快,而且补得又光生又整齐。”
[送戴给谏谪戌岭南]照覆
日照天覆。喻帝王之明睿恩威。 明 沉榜 《宛署杂记·驾相》:“万一失於折断,奈何使輦轂之下,不得与四海共戴照覆之明。”
明代,沈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