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一首】作者:释慧性 朝代:宋代
[偈颂一百零一首]偈颂一百零一首原文
方挹新春,又迎朱夏。
山不为高,水下为下。
梅雨连绵,虚空贴卦。
浸烂石鸟龟,黄梅添话欛。
鸟牙峰顶浪滔天,犀牛扇子增高价。
[偈颂一百零一首]诗词问答
问:偈颂一百零一首的作者是谁?答:释慧性
问:偈颂一百零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慧性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慧性
[偈颂一百零一首]参考注释
[偈颂一百零一首]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
[偈颂一百零一首]朱夏
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三国 魏 曹植 《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况青春告谢,朱夏已临。”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偈颂一百零一首]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偈颂一百零一首]水下
水面以下
对这个海湾水下情况了如指掌
[偈颂一百零一首]为下
方言。做下,造成。 逯斐 等《市长的代表来了》:“这都是你为下的,你喂活的白脸狼!”
[偈颂一百零一首]梅雨
指初夏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正值梅子黄熟,故称
[偈颂一百零一首]连绵
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雨雪连绵
[偈颂一百零一首]虚空
心中无着落
[偈颂一百零一首]烂石
(1).传说中的一种神奇之石。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神龟﹞时出烂石上……此石常浮於水边,方数百里,其色多红。烧之,有烟数百里,升天则有香云;香云遍润,则成香雨。” 宋 范成大 《晓发飞乌晨霞满天少顷大雨戏记其事》诗:“烂石烧成香,汗础润如洗。”
(2).使石灼烂。形容旱热之至。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汤 之时大旱七年, 雒 坼川竭,煎沙烂石,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 唐 杨炯 《浑天赋》:“以 天乙 之武也,焦土而烂石;以 唐尧 之德也,襄陵而怀山。” 宋 秦观 《汤泉赋》:“ 弱水 储阴,投羽必沉;火井萃阳,烂石灼金。”
(3).碎石。 唐 陆羽 《茶经·源》:“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唐 陆羽 《茶经·造》:“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 宋 苏轼 《病中夜读朱博士诗》诗:“崎嶇烂石上,得此一寸芽。”
[偈颂一百零一首]黄梅
(1) 成熟的梅子
(2) 腊梅的别名
(3) 中国湖北省东端、长江北岸的一个县。黄梅戏的发源地
(4) 黄梅季
[偈颂一百零一首]话欛
亦作“ 话霸 ”。话柄。《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差毫釐,成话欛,无面目得人怕。” 宋 晓莹 《罗湖野录》卷二:“翻身逃掷百千般,冷地看佗成话霸。”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我则怕人瞧见做风流话欛。”参见“ 话把 ”。
[偈颂一百零一首]峰顶
1.亦作"峰顶"。
2.山峰的顶端。
3.喻事物发展的顶点。
[偈颂一百零一首]滔天
(1) 弥漫无际;形容水势极大
波浪滔天
(2) 比喻罪恶、灾祸等极大
滔天罪行
滔天之势
[偈颂一百零一首]犀牛
犀的俗称。其状如水牛,故称。《汉书·平帝纪》:“二年春, 黄支国 献犀牛。” 颜师古 注:“犀状如水牛。” 唐 杜甫 《石犀行》:“君不见 秦 时 蜀 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说岳全传》第七九回:“﹝老道姑﹞骑着一匹避水犀牛,手中仗着一对截铁刀。”
[偈颂一百零一首]扇子
用来摇动生风使人体感觉凉爽的用具,通常呈不完全的圆形,并由安装在细杆或细条上的材料(如羽毛、纸张和丝绸)构成
[偈颂一百零一首]增高
(1) 在原有高度的基础上再加高
该楼房比设计略有增高
(2) 水平、数质、程度等比原来高
地温增高
宋代,释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