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与客泛舟】作者:李孙宸 朝代:明代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原文
又是暮春初,和畅来惠风。
远寻脩禊迹,遵渚扬小艟。
何必会兰亭,少长亦已同。
水满混天高,舟行坐镜中。
虽复在桑梓,俨与灵境通。
海鲔跃旋湍,风鹘磔深丛。
鳞羽各自欣,人生复何庸。
彭殇不待齐,委运得从容。
斯意苟冥会,当尊莫放空。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诗词问答
问:三月三日与客泛舟的作者是谁?答:李孙宸
问: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李孙宸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孙宸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注释
1. 押词韵第一部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参考注释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暮春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和畅
和暖舒适
和畅的舞厅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惠风
柔和的风,比喻仁爱
惠风和畅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脩禊
古代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 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采兰,以驱除不祥,称为“脩禊”。 宋 张元干 《燕集叶尚书蕊香堂赏海棠》词:“脩禊当日 兰亭 ,羣贤弦管里,英姿如许。”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譬若 王羲之 偕诸贤於 兰亭 脩禊,适 高丽 使者至,遂延之席末,流觴赋诗,文雅虽同,加此眼生者,便非诸贤气象。”参见“ 修禊 ”。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遵渚
语出《诗·豳风·九罭》:“鸿飞遵渚,公归无所。”原谓鸿雁循着水中小洲飞翔。后用以形容鸿飞。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感别惨舒翮,思归乐遵渚。” 唐 刘禹锡 《含辉洞述》:“遵渚之鸿,有时而飞。”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何必
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兰亭
(1).亭名。在 浙江省 绍兴市 西南之 兰渚山 上。 东晋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 王羲之 之 谢安 等同游于此, 羲之 作《兰亭集序》。
(2).指《兰亭帖》。 唐 李约 《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比获《兰亭》之书,世情观之,未若野人之块,不闕於世,在世为无用之物,苟适余意,於余则有用已多。” 宋 陆游 《太平时》词:“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 明 陶宗仪 《<兰亭集>刻》:“《兰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 南宋 理宗 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鈐缝玉池上,后归 贾平章 。” 郁达夫 《寄映霞》诗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传,苦无椽笔写《兰亭》。”
(3).见“ 兰亭春 ”。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少长
稍微长久。 晋 陶潜 《与殷晋安别》诗:“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逯钦立 注:“少长,少久。”《晋书·袁乔传》:“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
(1).年少的和年长的。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羣贤毕至,少长咸集。”
(2).从年少到长大。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张希望 ﹞笑曰:‘吾少长以来,未曾知此事,公毋多言。’”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行坐
行走或坐定。谓一举一动。 唐 杜甫 《又示两儿》诗:“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宋 杜安世 《鹤冲天》词:“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小娘子,这里不是安顿你去处,你须见他们行坐时只要坏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从这天起,他便如油锅上蚂蚁一般行坐不安。”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虽复
犹纵令。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虽復守辱不已,犹当絶之。”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自尔承基纂基,保受姓氏,虽復千年一圣,终是百世同宗。”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桑梓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乡桑梓。——《儒林外史》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灵境
(1).庄严妙土,吉祥福地。多指寺庙所在的名山胜境。 南朝 梁简文帝 《神山寺碑》序:“虽铁界铜围,如影如约,补石擎金,随生焰灭。独有 鷲岳 灵境,浄土不烧,螺髻金质,声闻难覩。” 唐 白居易 《沃洲山禅院记》:“自 齐 至 唐 ,兹山濅荒,灵境寂寥,罕有人游。” 宋 苏轼 《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或云灵境归贤者,又恐神功亦偶然。” 明 杨慎 《游灵泉寺》诗:“泉臺埋玉树,灵境閟仙音。” 清 魏源 《华山诗》之二:“出山意已移,灵境渺天北。”
(2).泛指风景名胜之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灵运<游山>》:“灵境信淹留,赏心非徒设。” 唐 柳宗元 《界围岩水帘》诗:“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呵呵,寥寂庄严的灵境,这般地雄浑、坦荡、清明!”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深丛
深密的树林。 唐 杜甫 《杜鹃行》:“隳形不敢栖华屋,短翮惟愿巢深丛。”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羆。”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鳞羽
(1).鳞与羽。《南史·刘敬宣刘怀肃等传论》:“或阶缘恩旧,一其心力,或攀附风云,奋其鳞羽。” 唐 韩愈 《海水》诗:“苟非鳞羽大,荡薄不可能。”
(2).代称鱼和鸟。《南齐书·高逸传·宗测》:“性同鳞羽,爱止山壑,眷恋松云,轻迷人路。” 唐 白居易 《春日闲居》诗:“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謡咏。”
(3).代称鱼和雁。借指书信。 宋 柳永 《倾杯乐》词:“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此尽把凭鳞羽。” 明 刘基 《怨王孙》词:“鳞羽路阻,佳人何处,木落山寒,江空岁暮。” 清 林则徐 《致姚春木王冬寿书》:“龙沙万里,鳞羽难通,但有相思,勿劳惠答也。”
(4).比喻行迹。 唐 杜牧 《雨中作》诗:“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各自
(1) 各人自己
他们各自的家
各自解决食宿问题
各自弃甲投戈。——《三元里人民抗英》
(2) 各方中的每一方
各自多做自我批评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何庸
何用,何须。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萧嵩 为相,引 韩休 为同列。及在位,稍与 嵩 不协。 嵩 因乞骸骨。上慰 嵩 曰:‘朕未厌卿,卿何庸去?’”《新唐书·李景让传》:“ 景让 自右散骑常侍出为 浙西 观察使,母问行日, 景让 率然对:‘有日。’ 郑 曰:‘如是,吾方有事,未及行。’盖怒其不尝告也。且曰:‘已贵,何庸母行?’ 景让 重请罪,乃赦。”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三:“劳生谅何庸,顾为形所累。”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彭殇
犹言寿夭。 彭 , 彭祖 ,指高寿;殇,未成年而死。语本《庄子·齐物论》“莫寿於殤子,而 彭祖 为夭”。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彭 殤为妄作。”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情均荣辱,则万象同归;跡混 彭 殤,则百龄俱尽。” 清 金农 《问颜大懋伦疾》诗:“《齐物》 彭 殤原可拟,同年椿菌又如何?”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不待
不必,不用;不等
不待你来,他就走了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委运
随顺自然,听凭天命。 晋 陶潜 《形影神·神释》诗:“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大师委运,遂广化缘。” 宋 苏轼 《问渊明》诗:“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迁。” 清 孙枝蔚 《杂诗》之五:“委运復何难,所惜父母身。”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从容
(1) 悠闲舒缓
听小子从容的表白出来。——《初刻拍案惊奇》
从容应付
(2) 充裕;宽裕
时间从容
(3) 休息
神僧且从容一日。——《西游记》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冥会
(1).默契,暗合。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瑇瑁取芥,气有潜感,数亦冥会。”《梁书·处士传·陶弘景》:“ 弘景 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2).心灵相通;内心领会。 南朝 梁 王筠 《与东阳盛法师书》:“无由问道,抚躬如失,庶心期冥会,咫尺江山。” 宋 王安石 《答蒋颖叔书》:“此可冥会,难以言了也。”
(3).谓对玄理的领会。 清 宋大樽 《茗香诗论》十九:“ 康乐 虽有冥会,顾身为车骑将军之孙,袭封爵, 宋 受禪復仕,则‘倦世情之易挠’者无之,已不及 贞白 之静。”
(4).谓死后相会。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世间所传幽欢冥会之事,尽出文人妆点,悉属寓言,君乃信以为真哉。”
[三月三日与客泛舟]放空
(1).指没有命中目标。《水浒传》第六一回:“拿着一张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水浒传》第七六回:“此人鞍后锦袋中都是石子,去不放空,不可追赶。”
(2).谓将钱财借给他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却説那 殷 家嫁资丰富,约有三千金财物。 殷氏 收藏,没一些儿放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当初要为这逆子做亲,负下了这几主重债……欲待在逆子处那借来奉还 褚 家,争奈他两个丝毫不肯放空。”
(3).空车行驶。
明代,李孙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