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作者:王柏 朝代:宋代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原文
忆昔龙门续断弦,荥阳一脉浚家传。
谁知丽泽收声蚤,梦奠于今八十年。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诗词问答
问: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的作者是谁?答:王柏
问: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柏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柏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参考注释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龙门
楚国都城郢城(现在在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的东门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断弦
古时以琴瑟比喻夫妇,故称妻子死了叫断弦
舅断弦未续。——《聊斋志异》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荥阳
县名,在河南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一脉
亦作“一脉”。1.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栢字》:“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许地山 《换巢鸾凤》:“ 和鸾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边,屋后一脉流水,四围都是竹林。”
(2).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元 张养浩 《秋日梨花》诗:“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不知 孔子 教泽之远,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万万世之同守斯文一脉者。” 清 万玉卿 《潇湘怨·撰诔》:“到今日呵,知他一脉情肠,两下各千迴百折。”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娃娘 ﹞亦且认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涩。”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南门六家, 竹横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是《四书》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也。”
(4).中医指一种脉象。《素问·阴阳别论》“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唐 王冰 注:“五阳谓五臟之阳气也。五臟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总五臟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家传
(1) 叙述家人事迹以传示其子孙的传记
(2) 另见 jiāchuán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丽泽
(1).谓两个沼泽相连。《易·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王弼 注:“丽犹连也。” 朱熹 本义:“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后比喻朋友互相切磋。 唐 柳宗元 《送崔子符罢举诗序》:“僕智不足而为文,故始见进而卒以废。居草野八年,丽泽之益,鏃礪之事,空於耳而荒於心。”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元白揣摩》:“且从容芸牕丽泽,待时而发。” 清 朱彝尊 《题颜司勋光敏写照》诗:“吟伴皆 鲍 谢 ,丽泽拟 王 贡 。”
(2).比喻惠泽。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浹丽泽於百灵,蔼英声於亿载。”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收声
止声;销声。《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暮暗来客去,羣嚣各收声。”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梦奠
《礼记·檀弓上》载, 孔子 将死,曰:“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后因以“梦奠”指死亡。 唐 刘禹锡 《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今 翱 又被病,虑不能自述,有孤前言,賷恨无已,将又荐诚于 刘君 乎!无何, 习之 梦奠于 襄州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传记夫子神怪》:“ 伯有 强死,犹能为鬼,岂至圣之英而与草木俱尽乎!不然,夫子梦奠之后,犹能助人诛无道,岂请讨 陈常 习气犹在耶?” 明 黄宗羲 《<明儒学案>序》:“梦奠之后,始从遗书得其宗旨,而同门之友,多归忠节。”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拜明招二先生墓有感]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宋代,王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