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举中奉程公挽诗】作者:蔡戡 朝代:宋代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原文
典午源流远,安乡世胄隆。
廉平儒者政,朴素古人风。
五福身兼备,三尊德最崇。
善人无复见,忍看一旌红。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诗词问答
问:提举中奉程公挽诗的作者是谁?答:蔡戡
问: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提举中奉程公挽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蔡戡的名句有哪些?答:蔡戡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蔡戡提举中奉程公挽诗 书法图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书法作品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参考注释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典午
(1).“司马”的隐语。《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周 语次,因书版示 立 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 司马 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 文王 ( 司马昭 )果崩。” 晋 帝姓 司马 氏,后因以“典午”指 晋 朝。《晋书·安帝恭帝纪论》:“是以 宋高 非典午之臣, 孙恩 岂金行之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当涂为 魏 ,典午为 晋 ,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 柳亚子 《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诗以纪之》:“莫笑过江典午鯽,岂无横槊 建安 才!”
(2).“司马”的隐语。指司马之官职。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居笠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 唐 颜真卿 《鲜于公神道碑铭》:“ 邵阳 典午, 汉阳 紆组。”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宋文安公 《自禁庭謫鄜畤》诗云:‘九月一日奉急宣,连忙趋至閤门前。忽为典午知何罪,謫向 鄜州 更憮然!’盖当时謫黜者,召至閤门受命乃行也。”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流远
(1).传播到远方。 晋 陶潜 《闲情赋》:“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
(2).流放到边远地区。《元典章·户部六·钞法》:“买使 * 者,初犯杖一百七下,再犯断罪加徒一年,三犯依上科断流远。”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世胄
世家子弟;贵族后裔。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旧唐书·高祖记》:“ 隋 右驍卫大将军 李金才 、左光禄大夫 李敏 ,并鼎族高门,元功世胄,横受 * ,朝野称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何 大姓,世胄也,豪纵好客,灯火达旦。” 章炳麟 《訄书·客帝匡谬》:“ 中夏 共主,非 仲尼 之世胄则谁乎?”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廉平
(1).清廉公平。《史记·孝文本纪》:“妾父为吏, 齐 中皆称其廉平。” 宋 苏辙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诸葛亮 治 蜀 ,行法廉平,则 廖立 、 李严 虽流徙边郡,终身无怨。”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岁值京察,同官颂其廉平。”
(2).低廉公道。《说郛》卷八九引 宋 胡太初 《画帘绪论·赈恤》:“但要有米可糴,却不可限其价直,米纔辐凑,价自廉平。”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战》:“以 杭 寧 之机法,仿织外国縐绸,料坚緻而价廉平。”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儒者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 汉 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安君 ,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孟端》:“ 沉孟端 先生 方学 ,虽本世医,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朴素
(1) 质朴;无文彩
衣着朴素
(2) 俭仆,不奢侈
生活朴素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五福
(1).五种幸福。《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汉 桓谭 《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家膺五福,堂享三寿。” 元 沉禧 《一枝花·七月初六日为施以和寿》套曲:“似这般五福俱全世希有。”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伐千山之佳木,造万世之室,后世子孙满堂,富贵功名,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
(2).神名。赐福之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廡,甚为失序。”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兼备
同时具备
德才兼备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三尊
(1).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汉 班固 《 * 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2).三种最受尊敬的人。佛家语。指佛、法、僧。《二十四章经》:“三尊者,佛、法、僧也。”
(3).三种最受尊敬的人。道教语。指 元始天尊 、 灵宝天尊 、 道德天尊 。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伏冀三尊驻景,下察丹襟,万圣迴轩,傍流玄泽。”参见“ 三清 ”。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善人
(1) 指普通百姓
(2) 有道德的人;对人关怀、肯行善的人
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水浒》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无复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宋代,蔡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