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作者:袁说友 朝代:宋代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原文
马嘶杨柳泊林塘,六月城南趁晓凉。
万古丛祠千木暗,五风十雨一炉香。
翚飞栋宇新轮奂,鼓奏牺牲荐豆觞。
努力为民祈福地,年丰今已格阴阳。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诗词问答
问: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的作者是谁?答:袁说友
问: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袁说友的名句有哪些?答:袁说友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参考注释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马嘶
发出高而拖长的典型属于马的嘶鸣声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杨柳
(1) 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2) 专指柳树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 古曲名,即[折杨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林塘
树林池塘。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饯庾于陵应诏》诗:“是日青春献,林塘多秀色。”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林塘改夏,云物迎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行成》:“满目西风木叶黄,秋来杀气遍林塘。”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月城
围绕在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瓮城
人报与高太尉,亲自临月城上,女墙边。——《水浒传》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万古
万世
万古长青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丛祠
乡野林间的神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五风十雨
语出 汉 王充 《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谓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 宋 杨炎正 《水调歌头·呈辛隆兴》词:“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 元 萨都剌 《云山图》诗:“清平海宇无风烟,五风十雨歌丰年。” 明 高启 《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五风十雨和气应,勿遣寸土生蒿芜。”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炉香
(1).熏炉里的香气。 唐 韦应物 《观早朝》诗:“禁旅下城列,炉香起中天。” 宋 苏轼 《台头寺步月得人字》:“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
(2).香炉里的香。 唐 马戴 《宿阳台观》诗:“玉洞仙何在,炉香客 * 。” 南唐 李璟 《望远行》词:“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花月痕》第五二回:“炉香茗碗,消受閒庭院。”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翚飞
《诗·小雅·斯干》:“如翬斯飞。” 朱熹 集传:“其簷阿华采而轩翔,如翬之飞而矫其翼也。”后因以“翬飞”形容宫室的高峻壮丽。 南朝 梁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丹刻翬飞,轮奂离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层臺轮奂,重阁翬飞,僧众清肃,并学大乘。”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真君殿前有大楼,曰 玉华 ,翬飞轮奂,极土木之胜。”按,此种屋翼檐角向上的建筑形式,俗称“飞檐”,近代建筑学称“翚飞式”,为我国古代所特创。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栋宇
泛指房屋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轮奂
形容屋宇高大众多。语出《礼记·檀弓下》:“ 晋 献文子 成室, 晋 大夫发焉。 张老 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郑玄 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丹刻翬飞,轮奂离立。”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真君殿前有大楼,曰 玉华 ,翬飞轮奂,极土木之胜。”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樾子》:“登堂,轮奂之美如王侯。”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鼓奏
犹弹奏。 郭沫若 《女神·浴海》:“太阳当顶了!无限的 太平洋 鼓奏着男性的音调!”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牺牲
(1) 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岂不闻梁武帝宗庙以面牺牲。——《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2) 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他牺牲休息时间为同事们修理收音机
(3) 为坚持信仰而死
乐牺牲吾身。——清· 林觉民《与妻书》
牺牲百死而不辞。
牺牲生命。——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4) 又如:英勇牺牲
(5) 花费掉
为增强儿童的体格而牺牲了他的智力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豆觞
豆肉,觞酒。指酒馔。 唐 白居易 《祭李司徒文》:“至於豆觴之会,轩盖之游,多奉光尘,最承欢惠。” 宋 沉遘 《中书谢译经御筵表》:“恩推慈惠,宴旅豆觴。”《 * 词话》第七二回:“二十八日小儿弥月之辰,寒舍薄具豆觴,奉酹厚腆,千希鱼轩賁临。”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努力
尽量将力量使出来
努力钻研业务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福地
(1)
(2) 幸福安乐的处所
(3) 指神仙的住地
[游江渎庙用故侯吴龙图韵]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宋代,袁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