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原文
广求财物为他人。
死后三途独自到。
业者多,无业少。
所以佛说三乘教。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诗词问答
问: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的作者是谁?答:敦煌曲子
问: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注释
1.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参考注释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广求
广泛地寻求
广求逸书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财物
资财与物品
个人财物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他人
别人
不许他人干涉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三途
(1).亦作“ 三涂 ”。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 晋 郗超 《奉法要》:“十恶毕犯,则入地狱。抵揬强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内盛,狥私欺紿,则或堕畜生;或生蛇虺。慳贪专利,常苦不足,则或堕饿鬼……此谓三涂,亦谓三恶道。”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 明 汪廷讷 《狮吼记·冥游》:“三途渺渺苦无边,长夜漫漫几时晓。” 清 姚鼐 《罗两峰鬼趣图》诗:“幻作三途业,何异景罔两。”
(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征辟……自 唐 宋 以来,俱重科名。虽是别途进身,尽能致位权要,却是惟以此为华美。往往有只为不得一第,情愿老死京华的。到我国朝初时,三途并用。”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独自
只有自己一个人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无业
(1) 失业或待业的状况
无业游民
(2) 没有钱财或产业
全然无业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所以
(1) 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2)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4)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佛说
谓佛所宣扬的教义。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凡出家人,所以异於外道者,正以信因信果,信经所明,信是佛説。”《新五代史·周世宗纪赞》:“吾闻佛説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 苏曼殊 《寄调筝人》诗之一:“禪心一任蛾眉妒,佛説原来怨是亲。”
[取性游·其四·悟真如四首]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取性游,唐代,悟真如四首,敦煌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