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漏子 假躯】作者:丘处机 朝代:元代
[无漏子-假躯]无漏子 假躯原文
一团脓,三寸气。
使作还同傀儡。
夸体段,骋风流。
人人不肯休。
白玉肌,红粉脸。
尽是浮华妆点。
皮肉烂,血津乾。
荒郊你试看。
[无漏子-假躯]诗词问答
问:无漏子 假躯的作者是谁?答:丘处机
问:无漏子 假躯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无漏子 假躯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丘处机的名句有哪些?答:丘处机
[无漏子-假躯]丘处机无漏子 假躯 书法图
无漏子 假躯书法作品
[无漏子-假躯]参考注释
[无漏子-假躯]一团
(1).表数量。用称一件圆形的东西。 唐 白居易 《能无愧》诗:“一团香絮枕,倚坐稳於人。” 宋 陆游 《岁暮》诗之四:“噉饭著衣常苦懒,为谁欲理一团丝。”
(2).表数量。一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马頷繫朱缨,栲栲来大一团火。”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茅盾 《子夜》四:“﹝她﹞猛的在 阿金 肩头咬了一口,扭成一团打起来。”
(3).表数量。一片。 唐 戎昱 《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诗:“一团青翠色,云是 子陵 家。”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间》:“我只説他替我娶亲,是一团好意。”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回想过去时代,凡是游览地方、公共场所,往往一片凌乱,一团肮脏。”
(4).表数量。一股。《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 张金凤 见 何玉凤 虽是在那里默坐不语,眉宇之间却露着一团怒气。”
(5).古代的一个地方居民组织。《隋书·食货志》:“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续通典·食货七》:“ 周世宗 显德 五年,詔诸道州府令团併乡村,大率以百户为一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
(6).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历代不同。 隋 代骑兵以十队为一团,每队百人;步兵以二十队为一团。见《隋书·礼仪志三》。 清 末新军制直至解放前,团皆隶属于旅,而亦常有变化。今一般隶属于师,一团下辖若干营。
[无漏子-假躯]三寸气
犹言一口气。借指生命。 唐 吕岩 《七言》诗:“解接往年三寸气,还将运动一周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元 张国宝 《罗李郎》第一折:“一朝身死无人救,三寸气在千般有。”
[无漏子-假躯]使作
(1).犹作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胆狂心醉,使作得不顾危亡,便胡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张生 闻语,转转心劳攘,使作得似风魔,説了依前又问当。”
(2).支配;摆布。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陛下只是被数文腥钱使作,何不试打算了得几番犒赏?”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三折:“则是这三寸元阳气,贯串着凡胎浊骨,使作着肉眼愚眉。” 明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这钱呵,使作的仁者无仁,恩者无恩。”
[无漏子-假躯]傀儡
(1)
(2) 木偶戏中的木头人
傀儡戏
(3) 比喻受人操纵,不能自立的人或组织
傀儡政府
[无漏子-假躯]体段
(1).身段;体态。 宋 朱淑真 《会魏夫人席上命小鬟妙舞曲终求诗于予以飞雪满群山为韵作五绝·飞字韵》:“管弦催上锦裀时,体段轻盈只欲飞。” 宋 柳师尹 《王幼玉记》:“皇都年少是 柳君 ,体段风流万事足。”
(2).指事物的形象。《朱子语类》卷二四:“问: 李先生 谓 颜子 ‘圣人体段已具’。‘体段’二字,莫只是言箇模样否?曰:‘然。’” 明 宋濂 《径山愚庵禅师四会语序》:“若如来 * 则不然,既无体段,又无方所。”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十一》:“而以準之天,则将谓天有‘巍巍’之体段,其亦陋矣。”
(3).指字或诗文的形式、结构。 唐 韦续 《书诀墨薮》:“ 虞世南 书体段遒媚,举止不凡。”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此剧(《西厢记》)只因改北成南,遂变尽词场格局:或因前曲与前曲字句相同,后曲与后曲体段不合,遂向别宫别调随取一曲以联络之,此宫调之不能尽合也。”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宣王 时代又比较庄重起来,但和 周 初的庄严体段不同,而有比较自由开放的味道。”
(4).指本体。《朱子语类》卷六二:“‘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是言道之体段如此。”
(5).犹体统;举止。《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这女子娇模娇样,好像个妓女,全没良家体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市儿初合卺,亦须一杯薄浆酒;汝家沃饶,当即不难。清醒相对,是何体段?”
[无漏子-假躯]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无漏子-假躯]人人
每人
人人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无漏子-假躯]不肯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无漏子-假躯]白玉
(1).白色的玉。亦指白璧。《礼记·月令》:“﹝孟秋之月﹞衣白衣,服白玉。”《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晋书·慕容德载记》:“ 障水 得白玉,状若璽。”《红楼梦》第四回:“ 贾 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至于青瑶窗里,明月初回;白玉房前,垂杨自见。”
(2).喻指豆腐。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豆腐诗》:“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
[无漏子-假躯]粉脸
(1).指妇女搽过粉的脸。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轻匀了粉脸。”《红楼梦》第六回:“﹝ 龚人 ﹞不觉把个粉脸羞的飞红。” 茅盾 《子夜》十二:“他那尖利的眼光钉住了 刘玉英 的粉脸。”
(2).指戏曲中面涂 * 的脸谱,一般为扮演奸佞的净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 赵文华 陪着 严嵩 ,抹粉脸席前趋奉,丑腔恶态,演出真《鸣凤》。” 郭沫若 《史学论集·替曹操翻案》:“我们可以预言 曹操 的粉脸也会逐渐被人民翻案的。”
[无漏子-假躯]尽是
到处是,很多很多
这儿尽是石头
[无漏子-假躯]浮华
表面上豪华、动人而实际内容空虚、无用
浮华的生活
[无漏子-假躯]妆点
(1).梳妆打扮。《北史·后妃传下·齐后主冯淑妃》:“城陷十餘步,将士乘势欲入。帝敕且止,召 淑妃 共观之。 淑妃 粧点,不获时至。 周 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 元 乔吉 《清江引·笑靥儿》曲:“一团可人衠是娇。粧点如花貌。”《 * 词话》第四回:“﹝妇人﹞先到楼上,从新粧点,换了一身艷色新衣。”
(2).妆饰点缀。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闺怨》套曲:“残红粧点青苔径,又一番春色飘零。” 清 吴伟业 《雕桥庄歌》:“年年细柳与新蒲,粧点溪山入画图。”《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初还只在 西湖 上粧点,既而西边直粧点到 灵隐 、 天竺 ,南边直粧点到 净慈 、 万松岭 ,竟将一个 西湖 团团粧点成花锦世界。”
(3).渲染敷洐。 宋 吕祖谦 《与朱侍讲元晦》:“祭文谨録呈,虽病中语言无次序,然却无一字粧点做造也。”《朱子语类》卷八三:“问: 季札 观乐,如何知得如此之审?曰:此是 左氏 粧点出来,亦自难信。”
(1).装饰,打扮。 南朝 陈后主 《三妇艳词》之二:“小妇初妆点,回眉对月钩。” 清 吴伟业 《梅村诗话》五:“呼舆往迎,续报至矣。已而登楼,託以妆点始见。”
(2).谓点缀。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白羊妆点芳草》:“ 午桥庄 小儿坡 ,茂草盈里。 晋公 每使数群羊散于坡上,曰:‘芳草多情,赖此妆点。’” 明 高攀龙 《三时记》:“二十一日行,两岸残雪妆点,野色甚佳。”《红楼梦》第二二回:“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3).指修饰文字。 清 黄宗羲 《<山翁禅师文集>序》:“ 山翁 之诗文,亦不免於堆垛妆点。” 清 恭士 《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
(4).渲染敷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世间所传幽欢冥会之事,尽出文人妆点,悉属寓言,君乃信以为真哉!”
[无漏子-假躯]皮肉
皮肤和血肉,借指肉体
难道这点皮肉之苦都受不了吗
[无漏子-假躯]血津
皮肤破损后渗出的少量的血。 胡尚如 《一个佃户的自述》:“老伴六十岁啦,还弯着腰去拔草,把手指头磨得露着血津儿。”
[无漏子-假躯]荒郊
荒凉的郊野
荒郊野外
[无漏子-假躯]试看
试着看看;且看。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
丘处机,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