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郎中北使】作者:杜审言 朝代:唐代
[送高郎中北使]送高郎中北使原文
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
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
歌钟期重锡,拜手落花春。
[送高郎中北使]诗词问答
问:送高郎中北使的作者是谁?答:杜审言
问:送高郎中北使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高郎中北使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杜审言的名句有哪些?答:杜审言
[送高郎中北使]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 书法图
送高郎中北使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62_18
[送高郎中北使]参考注释
[送高郎中北使]北狄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唯北狄(此指北魏)野心,掘(同[倔])强(jiàng)沙塞之间。——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送高郎中北使]和亲
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送高郎中北使]东京
日本首都。在关东平原南端东京湾北岸,人口1192.7万(1989)
[送高郎中北使]使臣
(1) 旧指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
(2) 宋朝专管缉捕的武官
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水浒传》
[送高郎中北使]马衔
(1).海神名。《文选·木华<海赋>》:“ 海童 邀路, 马衔 当蹊。” 李善 注:“ 马衔 ,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 吕向 注:“ 马衔 、 海童 ,并海中神怪。” 清 沉寿民 《江上行》:“窃闻 玄冥 马衔 ,神灵炳奕,聪明正直而好贤。”
(2).马勒;马嚼子。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 夏文庄 尝有《寄题琵琶亭》一絶云:‘流光过眼如车轂,薄宦拘人甚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泣泪满青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诸铁器》:“马衔,即马勒口铁也。”
[送高郎中北使]边地
(1) 在边境地区之内或靠近边境的地区
(2) 边境
[送高郎中北使]异方
(1).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楚辞·天问》:“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 受醢, 箕子 详狂?” 游国恩 纂义引 周拱辰 曰:“一切直数諫,不避葅醢;一不瞽不聋,託之佯狂。迹似异方,而忠国爱主之心则一也。”
(2).指异域;异国。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异方之乐,祗令人悲。”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异方禽兽,象出 南越 ,駞出北极,今皆育于中国,然不如本土之宜也。” 宋 曾巩 《厚卿子中使高丽》诗:“并使时推出众才,异方迎拜六城开。”
(3).指他乡;外地。 唐 杜甫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诗:“异方初艷菊,故里亦高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行酖》:“盖食物初炽,入银器必变黝色,而按臣以法官孑身居异方……每疑下人进酖。”
(4).不同地方。 三国 魏 曹植 失题诗:“弃我交颈欢,离别各异方。”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5).特别的药方。 清 龚自珍 《以奇异金石文字拓本十九种寄秦编修扬州而媵以诗》:“异人延年无异方,能使寸田生异香。”
[送高郎中北使]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送高郎中北使]行旅
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远近开通行旅,士农工商照旧生业。——《石点头》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送高郎中北使]恩荣
谓受皇帝恩宠的荣耀。 南朝 宋 谢灵运 《命学士讲书》诗:“古人不可攀,何以报恩荣。”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五:“一曲称君心,恩荣连九族。”《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今官至抚臺,恩荣极矣,一向清勤自矢,不负朝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叙仕宦,述恩荣,详列子女生卒,而无一字言及其居官。”
[送高郎中北使]苦辛
(1).犹辛苦。劳苦艰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长苦辛。”《后汉书·孔奋传》:“ 奋 力行清絜,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元 罗志仁 《绝句》:“囓雪 苏郎 受苦辛, 庾公 老作北朝臣。” 清 顾炎武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诗:“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嶇州里良苦辛。”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男的舍不得女的再担负母亲的苦辛,所以情愿把新生的孩子送掉。”
(2).草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 阳华之山 ,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藷藇,多苦辛。”一本作“ 苦莘 ”。
[送高郎中北使]钟期
(1).即 锺子期 。《汉书·扬雄传下》:“是故 钟期 死, 伯牙 絶弦破琴而不肯与众鼓。”
(2).比喻知音者。 唐 孟浩然 《赠道士参寥》诗:“不遇 钟期 听,谁知鸞凤声。”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流水高山调不徒, 钟期 一去赏音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僕蓄一琴,颇异凡品,今遇 钟期 ,何敢终密?”参见“ 钟子期 ”。
[送高郎中北使]拜手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郭沫若《雷电颂》
唐代,杜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