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作者:李复 朝代:宋代
[杂诗]杂诗原文
珍图出荣河,八卦开奥秘。
圣人重因袭,已极露隐细。
大衍四十九,周流通一气。
阴阳穷必变,往反无终始。
元化密推移,消长先默契。
鬼神无遁情,垂诏亿万世。
如何扬子云,求名夸谲诡。
藻绘太初历,设画随启闭。
盈缩无常运,踦赢谩拟议。
安得宇宙间,别更有天地。
文字但艰苦,白首困心志。
侯芭何所知,枝指徒为赘。
[杂诗]诗词问答
问:杂诗的作者是谁?答:李复
问:杂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复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复
[杂诗]李复杂诗 书法图
杂诗书法作品
[杂诗]参考注释
[杂诗]珍图
亦作“珎图”。珍美的图画。 唐 柳宗元 《礼部贺嘉禾及芝草表》:“珍图焕开,瑞彩交映。” 宋 邓椿 《画继·王詵》:“﹝ 鄆王 ﹞性极嗜画,颇多储积,凡得珍图,即日上进。” 元 张雨 《次韵郑明德征士有怀王仲德长者》:“旋张珎图娱坐席,还置华尊开酒场。”
[杂诗]八卦
远古中国的一套象征性符号,由三条长画或断画组成的八种图式,在中国和日本用于占卜和象征
[杂诗]奥秘
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隐秘
探索人和动物眼睛奥秘的仿生学研究工作,称为视觉仿生。——《眼睛与仿生学》
[杂诗]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杂诗]因袭
效仿。指沿用过去的规章制度或方式方法
法度无所因袭。——《汉书·刘歆传》
因袭陈规
[杂诗]大衍
(1).《易·繫辞上》:“大衍之数五十。” 韩康伯 注引 王弼 曰:“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 孔颖达 疏引 京房 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后以大衍为五十的代称。 清 赵翼 《圣寿覃恩得拜绢绵米肉之赐恭记》诗之二:“运是太和春不老,数纔大衍日方中。”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但僕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
(2).广大的沼泽地。《管子·七臣七主》:“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 尹知章 注:“倮谓焚烧,令荡然俱尽。” 郭沫若 等集校:“ 洪颐煊 曰:‘倮当作僇。’ 王念孙 曰:‘僇即疁字也……僇大衍者,谓火焚其草木也。’”
(3).历法名。详“ 大衍历 ”。
[杂诗]十九
十分之九。谓绝大多数。《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文》:“凡 蔡 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 曹靖华 《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都遭到白眼。”
[杂诗]通一
谓融通为一。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外内通一,则为得失。”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礼》《乐》二记,虽载圣人之法……未能通一纯实,故时有齟齬不安者。”
[杂诗]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杂诗]往反
见“ 往返 ”。
[杂诗]无终
(1).没有终止;没有穷极。《庄子·则阳》:“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南朝 齐 明僧绍 《正二教论》:“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靡应非身,尘劫非遐,此其所以为教也。”
(2). 三国 魏 田畴 志行卓越,隐居 无终山 。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 无终 。” 清 阎尔梅 《汧置草堂读史》诗:“ 郭泰 辞徵虚有道, 田畴 抗节隐 无终 。”
(3).古代 山戎 国名。 春秋 时分布在今 山西省 太原市 东,后迁至 河北省 玉田县 西北 无终山 ,因山而得名。《左传·襄公四年》:“ 无终子 嘉父 使 孟乐 如 晋 ,因 魏庄子 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 戎 。” 杜预 注:“ 无终 , 山戎 国名。”
[杂诗]元化
造化;天地。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繄元化之纷纶兮,阴阳运而参差。”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诸公以英才骏足絶世之学,高躡紫清,黼黻元化,固自其所。”
[杂诗]推移
变化、移动或发展
向大海方向猛力推移的冰川
[杂诗]消长
(1) 增减;盛衰
(2) 谓变化
[杂诗]默契
(1) 心声情意暗相符合
我们之间的一个默契
(2) 默默承认的条件、限定或规定
在同意战后恢复原状的默契下准许战争期间犁掘便道
[杂诗]鬼神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杂诗]遁情
犹隐情。《新唐书·突厥传赞》:“然帝数暴师不告劳,料敌无遁情,善任将,必其功,盖 黄帝 之兵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增减离合,以度求数,数无遁情矣。” 章炳麟 《訄书·学蛊》:“ 軾 也使人跌逿而无主,设两可之辩,仗无竆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覩其尾。”
[杂诗]万世
很多世代;年代久远
万世师表
[杂诗]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杂诗]求名
(1).谓追求美名。《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
(2).谋求功名。
[杂诗]谲诡
(1).变化多端。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譎诡奇伟,不可究陈。” 晋 左思 《吴都赋》:“其荒陬譎诡,则有龙 * 蒸,云雨所储。”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五:“人生也如天空一样的谲诡呵,一会儿一个变化。”
(2).怪诞。《汉书·赵广汉王尊等传赞》:“ 王尊 文武自将,所在必发,譎诡不经,好为大言。”《陈书·任忠传》:“及长,譎诡多计略。”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史一》:“补 魏 受禪讖书三万餘言及 钟繇 杀鬼妇、 蒋齐 梦亡儿、掘地得 范明友 之奴等,事属譎诡,似可不补。”
[杂诗]藻绘
亦作“ 藻繢 ”。1.彩色的绣纹;错杂华丽的色彩。《史记·平準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繢,为皮币,直四十万。”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泥龙虽藻绘炳蔚,而不堪广云之招。”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尔时忽覿斯蝶,目夺志丧,玩其藻繢非常,斑斕诡状。”
(2).文辞;文采。《南史·谢晦谢方明等传论》:“ 方明 行己之度, 玄暉 藻繢之奇,各擅一时,可谓德门者矣。”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其诗赋判论以文自试者皆得谓之文士,以经纬今古,理中是非者为上第,藻繢雅丽者次之。”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元遗山诗》:“ 苏 陆 古体诗,行墨间多排偶;一则以肆其辨博,一则以侈其藻绘,固才人之能事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传奇者流,源盖出於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
(3).修饰;作美丽的描绘。 宋 曾巩 《<南齐书目录>序》:“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繢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 清 魏源 《<诗比兴笺>序》:“始知三百篇皆仁圣贤人发愤之所作焉,岂第藻绘虚车已哉?”
[杂诗]太初历
汉 历法名。 汉武帝 太初 元年 邓平 、 落下閎 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个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从 汉武帝 太初 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 东汉 章帝 元和 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杂诗]启闭
开和关
[杂诗]盈缩
(1).伸屈;进退。《战国策·秦策三》:“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与时变化。”《后汉书·苏竟传》:“﹝太白辰星﹞或盈缩成鉤,或偃蹇不禁。” 李贤 注:“盈缩,犹进退。” 唐 王昌龄 《出郴山口寄张十一》诗:“盈缩理无餘,今往何必忧。”《明史·历志一》:“旧所用三差法,俱从句股平行定者,於天体未合,即各盈缩损益之数,未得其真。”
(2).指潮水涨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漓水》:“县南有 朝夕塘 ,水出 东山 西南,有水从山 * 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 唐 元稹 《贺圣体平复表》:“臣闻两曜有晦明,所以成其不已;四瀆有盈缩,所以成其不竭。” 明 李东阳 《弄潮怨》诗:“潮水有盈缩,人心无古今。”
(3).多少;长短。《文选·刘孝标<辨命论>》:“呜呼!福善祸淫徒虚言耳,岂非否泰相倾、盈缩递运而汩之以人。” 李善 注:“《淮南子》曰:‘孟春始嬴,孟秋始缩。’ 高诱 曰:‘嬴,长也;缩,短也。’”
(4).指寿夭。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杂诗]无常
(1) 佛语。生灭变化不定
法令亡常。(亡通[无]。)——《汉书·李广苏建传》
反复无常
(2) 迷信的人指人将死时勾魂的鬼
(3) 婉辞,指人死
一旦无常
[杂诗]拟议
(1) 行动之前的计划、筹划
(2) 草拟
拟议规划
[杂诗]宇宙
(1)
(2) 包括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 [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
[杂诗]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杂诗]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杂诗]艰苦
艰难地过日子。指生活困苦
艰苦奋斗
[杂诗]白首
(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杂诗]心志
志气;心意
苦其心志。——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使其心志安。——宋· 苏轼《教战守》
[杂诗]所知
(1) 已掌握的知识
所知不多
(2) 指相识的人
他所知的只是有限的几个人
[杂诗]枝指
大拇指旁歧生之指。《庄子·骈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 成玄英 疏:“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 陆德明 释文:“ 崔 云:‘枝音歧,谓指有歧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明史·祝允明传》:“ 允明 生而枝指,故自号 枝山 ,又号 枝指生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 粤 西 孙子楚 ,名士也。生有枝指。”
宋代,李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