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朗室】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内朗室]内朗室原文
置镫于笼间,外朗由内朗。
虚室中生白,廓然涵万象。
偶来凭几席,便与搴帷幌。
有照都归静,无容不以广。
借问于何知,是想非非想。
[内朗室]诗词问答
问:内朗室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内朗室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内朗室]注释
1. 押养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九
[内朗室]参考注释
[内朗室]外朗
谓聪明外露。《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彧 ﹞叔父 爽 ,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 《逸士传》:“或问 许子将 , 靖 与 爽 孰贤? 子将 曰:‘二人皆玉也, 慈明 外朗, 叔慈 内润。’”《南齐书·衡阳王道度传》:“ 宣帝 问二儿学业。 次宗 答曰:‘其兄外朗,其弟内润,皆良璞也。’”
[内朗室]室中
复姓。 汉 有 室中同 。见《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内朗室]生白
生出光明。《庄子·人间世》:“瞻彼闋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陆德明 释文:“ 崔 云:‘白者,日光所照也。’ 司马 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唐 白居易 《奉和李大夫题新诗·忘筌亭》:“只开新户牖,不改旧风烟。虚室閒生白,高情澹入玄。”一说,谓产生纯洁的道心。《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 高诱 注:“虚,心也;室,身也;白,道也。能虚其心以生於道。道性无欲,吉祥来止舍也。”
[内朗室]廓然
(1) 形容空旷寂静的样子
四顾廓然
(2) 静静地
廓然独居
[内朗室]万象
一切事物或景象
包罗万象
[内朗室]几席
几和席,为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史记·礼书》:“疏房牀笫几席,所以养体也。”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诗:“岂如几席间,百态生浓纤。暮云点新翠,孤烟起朝嵐。” 清 吴伟业 《松鼠》诗:“寻绳透帘幕,掉尾来几席。”
[内朗室]帷幌
室内的帷幔。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闻疾雷於阶枒,美奔星於帷幌。”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帷幌之间,有紫烟飘颻,风吹近人,其香非常。” 唐 薛调 《无双传》:“至於帷幌奩匣,悉为增饰之。”
[内朗室]无容
(1).不文饰仪容。《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 朱彬 训纂引 王念孙 曰:“党,所也,言父所不敢为容也。”《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 邢昺 疏:“以其悲哀在心,故形变於外,所以稽顙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2).不允许;不让。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寻所烧者定当非此例,无容一封一焚故也。”《隋书·赵才传》:“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成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一:“大君有命,无容却回。”
(3).犹言无地可容。 宋 陆九韶 《居家正本制用篇·正本》:“幸其时数之遇,则跃跃以喜,小有阻意,则躁闷若无容矣。”
[内朗室]不以
(1).不为,不因。《礼记·表记》:“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不用;不靠。《孟子·离娄上》:“ 离娄 之明, 公输子 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宋 曾巩 《上欧蔡书》:“故其言无不信听,卒能成 贞观 太平,刑置不以,居 成 康 上。”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胜,不独立吸引注意。”
(3).无论;不管。《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应严密,不以其日;或异日听於閤门奏牓子,当尽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虽有牙符而无织成圣旨者,不以何人,并勿啟,违者处死。”
[内朗室]借问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内朗室]于何
(1).为何;如何。《诗·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唐 王季友 《滑中赠崔士瑾》诗:“十年前见君,甲子过我寿;于何今相逢,华髮在我后?”
(2).什么。于,助词。 汉 张衡 《西京赋》:“林麓之饶,于何不有!” 晋 左思 《蜀都赋》:“异类众伙,于何不育!”
如何。《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 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圣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於何用之?废以为刑政。’”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 何氏 之从学,兰蕙已满畹。於何玩其光,以至岁向晚。”
[内朗室]非非想
(1).“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略语。 唐 寒山 《诗》之二一五:“假使非非想,盖缘多福力。” 宋 苏轼 《水陆法象赞·一切天众》:“苦极则修,乐极则流;祸福无穷,纠缠相求;遂超欲色,至非非想,不如一念,真发无上。”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假饶修到非非想,还比无生隔一阶。”参见“ 非想非非想处天 ”。
(2).喻不切实际的幻想。 康有为 《寄赠王幼霞侍御》诗:“ 焰摩 欢乐非非想, 博望 幽忧故故疑。”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