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般若台】作者:赵彦龄 朝代:宋代
[登般若台]登般若台原文
拨置文书强作閒,佩壶聊得共跻攀。
归云不识游人意,遮尽江南一带山。
[登般若台]诗词问答
问:登般若台的作者是谁?答:赵彦龄
问:登般若台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彦龄的名句有哪些?答:赵彦龄
[登般若台]赵彦龄登般若台 书法图
登般若台书法作品
[登般若台]参考注释
[登般若台]拨置
(1).废置;搁置。 晋 陶潜 《还旧居》诗:“拨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挥。”拨,一本作“ 废 ”。 元 汪元亨 《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之三:“山翁醉如泥,村酒甜如蜜,追思蓴与鱸,拨置名和利。”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四五:“但愿长若斯,拨置身外事。”
(2).挑拨。《水浒传》第四四回:“你这廝在 蔡九知府 后堂,且会説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 明 姚茂良 《精忠记·蜡书》:“都道他是报国忠臣,岂当我谗言拨置。”
[登般若台]文书
(1) 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 文字书籍
[登般若台]强作
(1).勉力而做。《孔丛子·执节》:“ 魏安釐王 问天下之高士, 子顺 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 鲁仲连 乎?’王曰:‘ 鲁仲连 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勉强装作。 宋 苏轼 《题<文选>》:“ 渊明 《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 屈 宋 所陈何异?而 统 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七章:“他脸色苍白,强作镇静地站在 邓军 面前。”
[登般若台]跻攀
亦作“ 躋扳 ”。犹攀登。 唐 杜甫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躋攀,傲睨俯峭壁。” 宋 刘克庄 《沁园春·送孙季藩吊方漕西归》词:“儘缘云鸟道,躋攀絶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长白山》:“云雾开散, 长白山 歷歷分明,臣等不胜骇异。又正值一路,可以躋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捐科分》:“独癸巳诸君,躋扳尺寸,竭蹶终身。”
[登般若台]归云
犹行云。《汉书·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 晋 潘岳 《西征赋》:“吐清风之飂戾,纳归云之鬱蓊。” 宋 柳永 《少年游》词:“归云一去无踪跡,何处是前期?”
[登般若台]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登般若台]游人
见[游客]
[登般若台]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登般若台]一带
泛指某处和与它相连的地方
北京一带
税厂一带。——《广东军务记》
桥边一带。
宋代,赵彦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