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原文
累洽重熙沐昊恩,得教耆宴继前番。
三千宽以礼数肃,酬酢加之笑语温。
特喜百龄来硕老,同欢五代抱元孙。
自思此盛何脩遇,戒满惟深敬永存。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诗词问答
问:《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一
2. 我为从皇祖以壬寅年举千叟宴古未有之盛余荷昊苍纯佑得嗣之多前徽重光令典耆年与宴者至三千人仁寿同登实深欣幸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参考注释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累洽
谓太平相承。《文选·班固<东都赋>》:“至于 永平 之际,重熙而累洽。” 张铣 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 光武 既明而 明帝 继之,故曰重熙累洽也。” 宋 文天祥 《明堂庆成恭进》诗:“中严外辨三千礼,累洽重熙四十年。”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至於二百餘年,重熙累洽,因时变制,未易缕数。”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重熙
旧时用以称颂君主累世圣明。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至於帝皇,遂重熙而累盛。”《旧唐书·贾耽传》:“ 太宗 继明重熙,柔远能邇。” 宋 王禹偁 《谢手诏别录赐生辰国信表》:“伏念臣才非兼济,运偶重熙。” 王闿运 《哀江南赋》:“蒸重熙以慈驭,祀二百而盂安。”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前番
上次。 宋 杨万里 《郡中上元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诗:“红锦芙蓉碧牡丹,今番灯火减前番。”《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前番令人请 孙子 , 孙子 未来,回书道是先往 燕国 ,后退 燕 兵。”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七三:“欲求縹渺反幽深,悔杀前番拂袖心。”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礼数
礼节;礼貌的等级
污了礼数,怕人笑话。——曹雪芹《红楼梦》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酬酢
宾主互相敬酒(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是故可与酬酢。——《易·系辞》
不尚酬酢周旋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笑语
指谈笑;玩笑的话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百龄
犹百年。指长久的岁月。亦指人的一生。 汉 蔡邕 《翠鸟诗》:“驯心託君素,雌雄保百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捨簪笏於百龄,奉晨昏於万里。” 唐 李德裕 《寄题惠林李侍郎旧馆》诗:“百龄惟待尽,一世乐长贫。”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硕老
年高望重的博学之士。 汉 扬雄 《剧秦美新》:“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晋书·刘寔传》:“可谓国之硕老,邦之宗模。” 宋 梅尧臣 《送京西转运李刑部移京东转运》诗:“统制连别京,守臣多硕老。” 宋 沉辽 《<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余尝观古记所载名德硕老,多出于 荆 、 衡 、 襄 、 汉 之间。”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同欢
共同欢乐。亦指共相欢乐之人。 汉 蔡邕 《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臣妾万国,遐邇大小,一心同欢,同喜逸豫,式歌且舞。” 南朝 宋 吴迈远 《长相思》诗:“ 虞卿 弃相印,担簦为同欢。” 唐 李颀 《圣善阁送裴迪入京》诗:“清吟可愈疾,携手暂同欢。” 唐 朱湾 《咏柏板》:“既能亲掌握,愿得接同欢。”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五代
继唐之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统治中原,合称五代
公元 907—960年
五代时始印五经。——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元孙
(1).长孙。《书·金縢》:“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 孔 传:“元孙, 武王 。” 孔颖达 疏:“ 武王 是 大王 之曾孙也。尊统於上,继之於祖,谓元孙,是长孙。”《金石萃编·汉司隶校尉杨淮碑》:“﹝二君﹞约身自守,俱大司隶 孟文 之元孙。” 唐 韩愈 《司徒许国公神道碑铭》:“ 贞元 元孙,命正我宇,公为臣宗,处得地所。”
(2).玄孙。指本人以下的第五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谢启祚 ﹞先后三娶二媵,举十三男,十二女,孙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元孙二人。”
[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以千叟宴为题得近体二首·其二]永存
长存不灭。《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 黄河 如带, 泰山 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明 陈子龙 《南溟》诗:“彝伦永存,兆民其章。”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章:“同志们抬着战友的尸体,把他和青山一起作伴,一起永存。”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