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_乾隆 | 清代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原文

先是天聪年之际,历设六部三院云。

三院异名同称内,国史秘书及弘文。

崇德各立大学士,六部承政参政分。

董正治官乃大备,亮工熙绩胥效勤。

文臣赞襄图尽职,武臣征伐勉树勋。

幽明黜陟考群职,揆文奋武惟大君。

开国规模慱且约,事不师古匪攸闻。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诗词问答

问:《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注释

1. 押文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七

2. 天聪五年七月集诸贝勒大臣议定官制设立六部十年三月改文馆为内三院曰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参考注释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先是

在此以前。多用于追述往事之词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先是贝勒统军。——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天聪

(1).上天赋予人的听力。《韩非子·解老》:“人也者,乘於天明以视,寄於天聪以听,託於天智以思虑。”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愿捨此秽耳,得彼天聪。”

(2).对天子听闻的美称。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冀陛下儻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唐 白居易 《贺雨》诗:“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名动天聪,被旨祝髮。”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六部

隋 唐 至 清 ,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秦 汉 之中央行政为九卿所分掌。 魏 晋 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曹便渐变为后来的部。 隋 初于尚书省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 唐 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 宋 沿袭未改。 元 六部归中书省管辖。 明 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沿至 清 末。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三院

唐 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 宋 仍 唐 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臺,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唐 韩愈 《太原王公神道碑铭》:“歷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御史臺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 清 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国初定三院》:“ 文皇 践祚之初,改内阁为三院,曰弘文,曰秘书,曰内院,皆置大学士、学士等官。”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异名

(1).名称不同。《老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别而言之,则鬚眉异名;合而説之,则体之一毛也。”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蛤即是虾蟇,同实浪异名。”

(2).别称,别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浊水 即 白水 之异名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3).指人的外号。《水浒传》第三七回:“因此人起他一箇异名,唤做 浪裡白跳 张顺 。”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同称

(1).一同述说,表示同等看待。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弘农太守河内吴匡》:“过与不及,古人同称。”

(2).同样称谓。谓名分无区别。《宋史·职官志一》:“横班以郎居大夫之上,既釐而正之矣,而介胄之士与縉绅同称,寧名号未正,毋示人以好武之机。”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国史

(1).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后汉书·班固传》:“既而有人上书 显宗 ,告 固 私改作国史者,有詔下郡,收 固 繫 京兆 狱。”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 唐 司空图 《商山》诗之一:“国史数行犹有志,只将谈笑继英尘。”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国史者,君民比并之史。”

(2).国之史官。《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於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宋 朱淑真 《芍药》诗:“到底只留为謔赠,更劳国史刺民风。”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秘书

(1) 受雇为上级处理通讯及日常事务和杂务的人

(2) 秘密的书,如宫禁藏书、谶纬图篆、朝廷机要文书等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大学士

官名。 唐中宗 景龙 二年, 修文馆 置大学士四人。此大学士之始,然不常设。 宋 沿 唐 之旧, 昭文馆 、 集贤殿 大学士,皆宰相领之。 明 代始专以殿阁大学士为宰辅之官,然官阶仅五品,其职务是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自 宣宗 时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职近宰相,称为“阁老”。 清 因之,设内阁大学士四人,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二人,为从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位,称为“中堂”。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参政

参与政事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董正

监督纠正;督察整顿。《书·周官》:“六服羣辟,罔不承德,归于 宗周 ,董正治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光武 都 洛阳 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明 何景明 《内篇十四》:“司法者,人之司命也,发奸纠邪,董正弼善,司法是据。”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治官

(1).治理政务之官员。指天子之臣僚。《周礼·天官·序官》:“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郑玄 注:“自大宰至旅下士转相副贰,皆王臣也。”《书·周官》:“﹝ 周王 ﹞归于 宗周 ,董正治官。”

(2).治理百官。《管子·君臣上》:“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汉 刘向 《说苑·君道》:“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3).尽职。《左传·成公十五年》:“ 华元 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 晋 。”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大备

一切具备;完备。《庄子·徐无鬼》:“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 成玄英 疏:“备,具足也。”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其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 陆 后再膺存问,九十七而下世,饰终赠諡之典大备,尤非 董 所敢望。”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二章:“考 中国 钱币之兴,当在 神农 日中为市之后,而至於 成周 ,则文物之盛已称大备矣。”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亮工

谓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语本《书·舜典》:“钦哉,惟时亮天功。” 孔 传:“各敬其职,惟是乃能信立天下之功。”《清史稿·仁宗纪》:“其於风俗之淳薄,尤当时时体察,潜移默化,整纲飭纪,正人心以正风俗。亮工熙绩,莫重於斯。”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熙绩

弘扬功业。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始熙绩於 武关 ,率敷功於皇胤。”《清史稿·仁宗纪》:“亮工熙绩,莫重於斯。”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文臣

指文职官吏。《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文臣无下海者,则将领畏避潮险,不肯出洋。”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赞襄

辅助,协助。语本《书·皋陶谟》:“ 皋陶 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唐 柳宗元 《礼部贺皇太子册礼毕德音表》:“严赞襄之礼,赐与有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相从之事,出於本人情愿,非小弟所可赞襄。” 孙中山 《建国方略·<行易知难>自序》:“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尽职

尽到自己职责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武臣

武官;武将。主管军事的官员。《礼记·乐记》:“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 唐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诗:“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本朝内官忠能》:“镇抚掌天下狱,极武臣之美选也。”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征伐

讨伐;出兵攻打

汤武征伐。——《韩非子·五蠹》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树勋

建立功勋。 唐 刘长卿 《从军》诗之五:“将军追虏骑,夜失 阴山 道,战败仍树勋, 韩 彭 但空老。” 唐 杜甫 《王兵马使二角鹰》诗:“将军树勋起 安西 , 崑崙 虞泉 入马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驍健。近 辽 左 李寧远 专仗此树勋。”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幽明

(1).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易·繫辞上》:“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韩康伯 注:“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 宋 苏轼 《与钱济明》之三:“神药希代之宝,理贯幽明,未敢轻议。”

(2).指昼夜;阴阳。《礼记·祭义》:“祭日於坛,祭月於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郑玄 注:“幽明者,谓日照昼,月照夜。”《史记·五帝本纪》:“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説,存亡之难。” 张守节 正义:“幽,阴;明,阳也。” 鲁迅 《<两地书>序言》:“﹝我们﹞所讲的又不外乎学校风潮,本身情况,饭菜好坏,天气阴晴,而最坏的是我们当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3).指生与死;阴间与人间。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平生每相梦,不省两相知,况乃幽阴隔,梦魂徒尔为。”《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幽明路异,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非偶然也。”

(4).人与鬼神。 唐 李白 《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皇 唐 叶有六圣,再造八极,镜照万方,幽明咸熙。” 宋 王安石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

(5).指善恶;贤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孔 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 宋 曾巩 《蔡燡河南运判制》:“夫均通货食,使物有羡赢;审覈幽明,使人知劝畏。”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黜陟

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书·周官》:“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后汉书·韦义传》:“﹝ 韦义 ﹞数上书 顺帝 ,陈宜依古典,考功黜陟,徵集名儒,大定其制。”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四章:“公政府官皆听政长黜陟。”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揆文奋武

施行文教,振奋武事。语本《书·禹贡》:“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孔 传:“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清史稿·高宗纪论》:“ 高宗 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於斯为盛。”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宰治天下,定鼎 天京 ,立政任人,揆文奋武。”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大君

天子。《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孔颖达 疏:“大君,谓天子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大君若不弃 书 之力,亡臣犹有所逃。” 杜预 注:“大君,谓天王。” 唐 沉佺期 《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诗:“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 宋 范仲淹 《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大君无为而百度自治,为首领者,亦以众员供其策使。”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隶释·汉郑固碑》:“先是君大男 孟子 有 杨乌 之才……年七岁而夭,大君、夫人所共哀也。”《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 百越 。”《晋书·谢鲲传》:“ 温嶠 尝谓 鯤 子 尚 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於神鉴沉深,虽 诸葛谨 之喻 孙权 不过也。’”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开国

创建国家

开国元勋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规模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全韵诗上平声十五首·其十二·太宗定官制]事不师古

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説攸闻。” 孔 传:“事不法古训,而以得长世,非説所闻。”《隋书·百官志上》:“ 秦始皇 废先王之典……事不师古,始罢封侯之制,立郡县之官。”

,,

  • 【行春桥乘舟归苏州行宫即景杂咏八首·其四】_乾隆 | 清代
  • 【行春桥乘舟归苏州行宫即景杂咏八首·其四】_乾隆 | 清代 >> 【行春桥乘舟归苏州行宫即景杂咏八首·其四】_乾隆 | 清代...

  • 【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二十一·汉武帝】_乾隆 | 清代
  • 【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二十一·汉武帝】_乾隆 | 清代 >> 【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二十一·汉武帝】_乾隆 | 清代...

  • 【为牧仲题黄鹤山樵破窗风雨卷(卷首四字分隶书古田作)】_王士祯 | 清代
  • 【为牧仲题黄鹤山樵破窗风雨卷(卷首四字分隶书古田作)】_王士祯 | 清代 >> 【为牧仲题黄鹤山樵破窗风雨卷(卷首四字分隶书古田作)】_王士祯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