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锁山栖真洞】作者:林景熙 朝代:宋代
[游九锁山栖真洞]游九锁山栖真洞原文
闻有真人白日升,洞天千古卓崚嶒。
顶高绝似撑华盖,穴暝初疑入武陵。
秋静石枰空晕藓,寒生泉缝忽悬冰。
依依谷口斜阳在,已觉熏风湿杖藤。
[游九锁山栖真洞]诗词问答
问:游九锁山栖真洞的作者是谁?答:林景熙
问:游九锁山栖真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林景熙的名句有哪些?答:林景熙
[游九锁山栖真洞]参考注释
[游九锁山栖真洞]真人
(1) 亲身和活着的人
在银幕上…但决非真人
(2) 道教称有养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做称号
[游九锁山栖真洞]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游九锁山栖真洞]洞天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意思是洞中别有天地,现在借指引人入胜的境地
别有洞天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游九锁山栖真洞]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游九锁山栖真洞]崚嶒
(1) 高耸突兀
写山早崚嶒嵯峨
(2) 比喻特出不凡
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3) 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侠骨崚嶒傲九洲
(4) 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骨节崚嶒的大手
(5) 另见 léng
[游九锁山栖真洞]高绝
高超卓绝。 唐 李观 《八骏图序》:“雄凌趫腾,彪虎文螭之流,与今马高絶悬异矣。” 宋 梅尧臣 《和王仲仪楸花十二韵》:“高絶不近俗,直许天人窥。”《儒林外史》第九回:“想到 越石甫 故事,心里觉得 杨执中 想是高絶的学问,更加可敬。”
[游九锁山栖真洞]华盖
(1)
(2) 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
(3) 一种用柱支承或由墙壁伸出的阳台或屋盖
(4) 光通过比其波长大的粒子或小小滴介质时,出现围绕大气光源(如太阳)的明亮区域,呈淡蓝色圆盘,外缘栗色,就像太阳或月亮被雾包围了一样
(5) 经穴名。属任脉。位于胸骨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
[游九锁山栖真洞]石枰
石棋盘。 唐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其始登者,得石枰於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故以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冯提学扇诗》:“白云堆里 四公亭 ,亭下只遗空石枰。相逢莫自夸高手,一遍输来一遍赢。”
[游九锁山栖真洞]寒生
贫苦的读书人。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某 江 南一寒生,遭际真主。适主上以巨觥敌饮,仅至无算,抵掌语笑,如僚友之无间。” 宋 陆游 《与本路郡守启》:“某潦倒寒生,沉迷薄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予一介寒生,终身落魄。”
[游九锁山栖真洞]悬冰
一种在悬崖或陡坡边缘突然崩塌的冰体或冰原
[游九锁山栖真洞]依依
(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游九锁山栖真洞]谷口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韬·分险》:“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维 《归辋川作》诗:“谷口疎鐘动,渔樵稍欲稀。” 清 黄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诗:“此间看山復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陕西 礼泉 东北。 西汉 于此置 谷口县 , 东汉 废。因位于 九嵕山 东、 仲山 西,当 泾水 出山之处,故谓之 谷口 。古时相传为 黄帝 升仙的地方。也称 寒门 。《汉书·郊祀志上》:“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谓 寒门 者, 谷口 也。”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黄帝 升仙之处也。”又注:“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 寒门 也。”
(3).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西北。 秦 时于此置 云阳县 。《战国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国,北有 甘泉 、 谷口 。’” 鲍彪 注:“在 云阳 。” 西汉 末年,高士 郑朴 (字 子真 )曾隐居于此。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谷口 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 唐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诗:“ 谷口 郑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录》:“ 谷口 在 云阳县 西四十里, 郑子真 隐於此。”后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元 杨奂 《得邳大用书复寄》诗:“ 谷口 知何似,他年愿卜隣。” 清 钱谦益 《高邮道中简顾所建》诗:“负耒我今归 谷口 ,惊弓君莫问壶头。”
[游九锁山栖真洞]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游九锁山栖真洞]风湿
中医病名。属痺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症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痠痛、不能屈伸等。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凡人禀性,身本自轻,气本自长,中於风湿,百病伤之,故身重气劣也。”《敦煌曲子词·定风波》:“风湿伤寒脉紧沉,遍身虚汗似汤淋。” 宋 叶适 《夫人陈氏墓志铭》:“比寡居而病风湿,沉废逾二十年。”
宋代,林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