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作者:周孚 朝代:宋代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原文
三吴望百越,霜鹘亦逡巡。
叠叠山愁客,涔涔瘴迫人。
老慵吾自厌,声闻子当频。
莫作飘流想,寒梅不负春。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诗词问答
问:《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周孚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周孚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孚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参考注释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三吴
(1).地名。 晋 指 吴兴 、 吴郡 、 会稽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水》:“ 永建 中, 阳羡 周嘉 上书,以县( 会稽 )远,赴会至难,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为 吴 ,以东为 会稽 。 汉高帝 十二年,一 吴 也,后分为三,世号‘ 三吴 ’。 吴兴 、 吴郡 , 会稽 其一焉。”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 江 南地润无尘,人多精艺, 三吴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军, 长康 散骑,书画之能,其来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吴兴 、 吴郡 、 丹阳 。《通典·州郡十二》:“ 苏州 , 春秋 吴国 之都也……与 吴兴 、 丹阳 为 三吴 。 齐 因之。 陈 置 吴州 。 隋 平 陈 ,改曰 苏州 。 煬帝 初,復曰 吴州 ,寻为 吴郡 。大 唐 为 苏州 ,或为 吴郡 。”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 淮 楚 。师振则 三吴 安, 三吴 安则国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苏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马光 《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 三吴 佳县首,民物旧熙熙。”
(4).泛指 长江 下游一带。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吴 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 金 刘致君 《鹧鸪天》词:“修月客,弄云娘, 三吴 清兴入淋浪。”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南取百越之地。——汉· 贾谊《过秦论》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霜鹘
(1).即鹘。鹘鸟性猛鸷凶残,故称。 唐 元稹 《有鸟》诗之五:“秋鹰迸逐霜鶻远,鵩鸟护巢当昼啼。” 宋 陆游 《九月十日如汉州小猎于新都弥牟之间投宿民家》诗:“角弓寒始劲,霜鶻飢更怒。”
(2).喻肆毒的谗人。 唐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浦鸥防碎首,霜鶻不空拳。” 仇兆鳌 注:“霜鶻,比谗人之肆毒。”
(3).喻勇猛善战的人。 宋 唐庚 《晚春寄友人》诗之二:“霜鶻空拳知有命,溟鱼竭水恐伤神。”
(4).借指霜鹘的眼睛。 宋 苏轼 《人日猎城南》诗:“何似 雷将军 ,两眼霜鶻皎。” 宋 黄庭坚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诗:“眼如霜鶻齿玉冰,拥书环坐爱窗明。”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逡巡
(1) 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大阉亦逡巡畏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逡巡不前。
舅犯谢罪,逡巡河上。——《三国演义》
(2) 一刹那
雁翎金甲逡巡得,钩引徐宁大解危。——《水浒传》
(3) 时光消失
逡巡过了一年,当年是正月初一日。——《喻世明言》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叠叠
层层重叠的样子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愁客
指旅人。旅人多乡愁,故称。 唐 王昌龄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诗:“秋月对愁客,山鐘摇暮天。” 唐 孟郊 《春愁》诗:“春物与愁客,遇时各有违。”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涔涔
(1) 多雨的
(2) 泪落不止的
(3) 汗流浃背的
汗水涔涔
(4) 形容胀痛烦闷
头涔涔然发胀
(5) 形容天色阴沉的样子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迫人
(1).指见识浅陋的人。 隋 王通 《中说·周公》:“ 杜淹 问:‘ 崔浩 何人也?’子曰:‘迫人也。执小道,乱大经。’”
(2).逼迫人。 清 丘逢甲 《秋暑得雨》诗:“残暑酷未已,迫人无少休。”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三章:“‘我不是没有缺点呀’, 周燕 的语气有点迫人,声音像唱歌一般响亮。”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老慵
年老懒散。常为老年人自谦之辞。 唐 白居易 《老慵》诗:“岂是交亲向我疏,老慵自爱闭门居。” 唐 白居易 《游宝称寺》诗:“可怜幽静地,堪寄老慵身。”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声闻
(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飘流
同[漂流]
[与游子卿别久矣比闻其调官端州有怀其人二首·其一]寒梅
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唐 张谓 《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明 何景明 《二月见梅》诗:“二月寒梅开满枝,素心寧与艷阳期!” 柯灵 《香雪梅·序一》:“初来时霜菊正丹,现在早开的寒梅已经着花。”
周孚,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