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闷叠丙申诗韵】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遣闷叠丙申诗韵]遣闷叠丙申诗韵原文
自我过赵北,麦苗甫青葱。
及至入齐境,蔚眼绿益芃。
侵寻诸礼毕,归舟趁顺风。
既秀秀将实,设雨仍期丰。
奈愆五日期,不禁增惕忡。
遣闷翻旧槁,明言鲜恒通。
景况如昔年,祈泽计亦藭。
怜民苦奚当,责巳恕不容。
忌顺事诚顺,返躬益惭躬。
五字不成章,何以副观农。
[遣闷叠丙申诗韵]诗词问答
问:遣闷叠丙申诗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遣闷叠丙申诗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遣闷叠丙申诗韵]注释
1.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
2. 二月二十一二过赵北口鄚州一带见麦苗甫茁青葱一片以昨岁秋雨地润不至为望雨也
[遣闷叠丙申诗韵]参考注释
[遣闷叠丙申诗韵]自我
(1) 自己
自我吹嘘
(2) 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遣闷叠丙申诗韵]麦苗
麦作物的幼苗
[遣闷叠丙申诗韵]青葱
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青葱的草地
青葱的竹林
[遣闷叠丙申诗韵]及至
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直至
及至始皇。—— 汉· 贾谊《过秦论》
及至后世。——宋· 苏轼《教战守》
及至绵惙已极。——清· 袁枚《祭妹文》
及至中午轮船才开进长江三峡
[遣闷叠丙申诗韵]侵寻
亦作“ 侵潯 ”。渐进,渐次发展。《史记·孝武本纪》:“是岁,天子始巡郡县,侵寻於 泰山 矣。” 裴骃 集解引 晋灼 曰:“遂往之意也。” 司马贞 索隐:“ 小颜 云:‘浸淫渐染之义。’盖寻淫声相近,假借用耳。”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嬐侵潯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 宋 叶适 《胡尚书奏议序》:“自古贤人君子,进常艰,退常易,富贵有节,无侵寻之求。” 明 归有光 《乞致仕疏》:“见今病势侵寻,不能前迈,伏乞圣恩,容臣休致。”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 中华民国 成立八年,变乱侵寻,迄无寧岁,中间经改易国体者两次,违宪解散国会者两次。”参见“ 侵淫 ”。
[遣闷叠丙申诗韵]礼毕
乐名。《隋书·音乐志下》:“《礼毕》者,本出自 晋 太尉 庾亮 家, 亮 卒,其伎追思 亮 ,因假为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諡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以‘礼毕’为名。”
[遣闷叠丙申诗韵]归舟
返航归回的船只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顒望:招头凝望。)——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遣闷叠丙申诗韵]顺风
指行进的方向跟风向一致,比喻顺应时势
顺风潮流
[遣闷叠丙申诗韵]五日
(1).指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灵运须》:“ 中宗 时, 安乐公主 五日斗百草。” 宋 姜夔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词:“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2).谓任职不会长久。即将去职。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怀》诗:“两衙决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问谁?”参见“ 五日京兆 ”。
[遣闷叠丙申诗韵]不禁
抑制不住,不由得
不禁失笑
不禁鼓起掌来
不禁不由
[遣闷叠丙申诗韵]遣闷
排解烦闷,发泄心中的闷气
[遣闷叠丙申诗韵]明言
(1).明著之言;明白的话。《战国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 吴师道 补正:“谓明著之言,章显之理。” 续范亭 《五百字诗》:“古人有明言,兵后成荒年。”
(2).犹明辩。明白辩说。《庄子·大宗师》:“汝必躬行仁义而明言是非。”
(3).明白说出来。《韩非子·说难》:“贵人有过端,而説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则身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船上人多,切勿明言!”
(4).明哲的话。如 明 冯梦龙 《古今小说》又名《喻世明言》。
[遣闷叠丙申诗韵]景况
事物的各种情况;状况;光景
她家的景况越来越好了
[遣闷叠丙申诗韵]昔年
前几年;从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遣闷叠丙申诗韵]不容
(1)
不许;不让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2)
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
[遣闷叠丙申诗韵]顺事
顺从地侍奉。《大戴礼记·四代》:“上服 周 室之典以顺事天子,脩政勤礼以交诸侯。”《史记·五帝本纪》:“﹝ 舜 ﹞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篤谨,匪有解。” 宋 陈师道 《朝奉郎魏君墓铭》:“君又独曰:希意顺事为自计耳,於公何有?”
[遣闷叠丙申诗韵]返躬
反过来对自己。 清 吴趼人 《杂说》:“汝等男子,每以女子之小足为玩具,盍一返躬为之,而亲尝其痛苦哉!”《清史稿·仁宗纪》:“当今大患,惟在因循怠玩,虽经再三誥诫,舌敝笔秃,终不足以动诸臣之听,朕惟返躬修省耳。” 清 陈天华 《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 湘 人如不知返躬自愧,徒欲怨人,则危险有不可言者。”
[遣闷叠丙申诗韵]五字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汉书·艺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司马景王 命中书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 会 ( 钟会 )取草视,为定五字。 松 悦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当尔耶?’ 松 曰:‘ 钟会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韦舍人早朝》诗:“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於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诗。 五代 齐己 《秋夕书怀》诗:“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池塘春草 谢 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夺天工。”
[遣闷叠丙申诗韵]不成
——作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或揣度的语气,常与[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
老五不在这儿,莫非又下厂去了不成
[遣闷叠丙申诗韵]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