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原文
林下虚亭翠嶂隈,高人对语坐徘徊。
漫嫌突兀无馀叶,面目枝枝见本来。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诗词问答
问:《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七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参考注释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林下
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隐或退隐之处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李白《安陆寄刘绾》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高人
(1)
(2) 高士
高人何点,蹑屩(草鞋)于 钟阿;征士 刘虯,献书于卫兵。—— 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3) 学术、技能高超的人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对语
(1).对偶的词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其诗卷首有一对语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
(2).交谈,对话。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执役,则屏於舍外,常闻其中若有对语者。近听之,则寂然。” 元 萨都剌 《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同一禹域之民,而对语或须对译,曷若易之为便?”
(3).对偶句中的偶句。 清 梁章鉅 《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今年在 扬州 ,闻 公眉观察 亦有一联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捨公其谁与归。’出语本《朱子》,对语本《檀弓》。”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突兀
(1) 突然变化的
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突兀而起
(2) 高耸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苍然突兀。——明· 顾炎武《复庵记》
突兀的山石
(3) 突然
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出乎意料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面目
(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
还其本来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
显出庐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脸面
愧无面目见人
何面目以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题董诰四季山水册·其三十六·翠嶂瑶林]本来
(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乾隆,清代,翠嶂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