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作者:向子諲 朝代:宋代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原文
胶胶扰扰中,本体元来静。
一段澄明绝点埃,世事如泡影。
歇即是菩提,此语须三省。
古道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诗词问答
问:《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的作者是谁?答:向子諲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向子諲的名句有哪些?答:向子諲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参考注释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胶胶扰扰
纷乱不宁。《庄子·天道》:“ 尧 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成玄英 疏:“胶胶扰扰,皆扰乱之貌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三:“问:当官事多胶胶扰扰,柰何?曰:他自胶扰,我何与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夫人在世途,胶胶扰扰,缘不知此生如梦耳。”《饮冰室诗话》二七引 严复 《辛丑三月和熊季廉作》:“胶胶扰扰何时已,新旧二党方相攻。”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体元
谓以天地之元气为本。 汉 班固 《东都赋》:“体元立制,继天而作。”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体元则大,悵望 姑射 之阿。” 唐 王维 《门下起赦书表》:“体元作则,惟圣裁成。”参见“ 体元居正 ”。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一段
一部分
一段树干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澄明
清澈明洁
河水澄明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世事
(1) 世上的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2) 人情世故
善于世事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泡影
(1) 毫无效果的状态;毫无意义的结果;落空
(2) 无,零
我想当一个商界代言人的愿望一夜之间化成了泡影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即是
(1).如此。《庄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2).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云无。”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知之真切篤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菩提
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三省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国历史上隋唐时代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这一制度对后代的官制影响很大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古道
(1) 传统的正道。今通称不趋附流俗,守正不阿为古道
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邮里逐鸡难,亦无党也。——汉· 桓宽《盐铁论·殊路》
(2) 古朴
古道热肠
忠厚古道
(3) 古旧的路径
踏上石子铺的古道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唐· 李白《忆秦娥》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脚行
搬运业的行当。亦指专门从事搬运的人。 老舍 《马裤先生》:“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看看脚行号衣,更没作用。” 赵树理 《三里湾·范登高的秘密》:“脚行里有句俗话说:‘要想赚钱,误了秋收过年。’越是忙时候,送脚的牲口就越少,脚价就越大。”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一章:“以后我就利用我父亲的关系,到车站上去干了脚行,推小车运货出苦力。”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禾黍
(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后汉书·承宫传》:“后与妻子之 蒙阴山 ,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 宫 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袴襦优足徧里巷,禾黍丰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千载 吴 宫皆禾黍。嘆故国已无望。” 清 周实 《重九偕吹万天梅亚希哲夫石子平子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诗之一:“松楸抱恨依残日,禾黍伤心赋变风。”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秋风
秋天的风
向子諲,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