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法瞻之留都】作者:朱华圉 朝代:明代
[送陈法瞻之留都]送陈法瞻之留都原文
将军奇侠天下闻,醉馀指顾生风云。
以剑为书自神绝,波掣劲敌千人军。
曩岁战黔获小丑,拂衣里闬羞言勋。
小铃蹇卫倏千里,然诺真堪托生死。
故人急难远相闻,犯暑南行为经纪。
壮君意气为君歌,翁伯于君何足多。
[送陈法瞻之留都]诗词问答
问:送陈法瞻之留都的作者是谁?答:朱华圉
问:送陈法瞻之留都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朱华圉的名句有哪些?答:朱华圉
[送陈法瞻之留都]注释
1. 出处:明诗纪事 甲签·卷二(下)
[送陈法瞻之留都]参考注释
[送陈法瞻之留都]将军
(1)
(2)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3) 将国际象棋中的[王]暴露在对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马上保护起来(如在其间放上另一棋子),则下一步便可能被对方吃掉
(4) 比喻给人出难题,使人感到难办
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
[送陈法瞻之留都]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送陈法瞻之留都]指顾
(1).手指目视;指点顾盼。《汉书·律历志上》:“指顾取象,然后阴阳万物靡不条鬯该成。”《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稟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先躋峯攀磴里许,而至絶顶,则南瞰 西华 ,东瞰夹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顾。” 清 陈维崧 《喜迁莺·排闷》词:“凭高指顾,叹野水增波,故陵无树。”
(2).一指一瞥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迅速。 汉 班固 《东都赋》:“指顾倏忽,获车已实。” 宋 苏轼 《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边臣贾勇,争欲立功,以为 河 南之地,指顾可得。” 明 陆粲 《庚巳编·神丹》:“女每有所须,虽远方非时之物,一指顾间可致。” * 《攻克石门》诗:“ 石门 封锁 太行山 ,勇士掀开指顾间。”
(3).犹指挥。《新唐书·赵犫传》:“自号令指顾,羣儿无敢乱。”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望贤士运神机,施妙策,指顾三军,保乾坤奠安。”参见“ 指挥 ”。
[送陈法瞻之留都]风云
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
[送陈法瞻之留都]为书
即伪书。为,通“ 伪 ”。《汉书·郊祀志上》:“﹝ 少翁 ﹞乃为帛书以饭牛,阳不知,言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
[送陈法瞻之留都]自神
(1).谓文艺杰作,传神出于自然,不靠刻意雕饰。 唐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盖絶句之作,本於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十一:“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 马天采 ﹞善绘画及塑像,虽居官。輒为人塑画自神。”
(2).自我神化;故弄玄虚。《新唐书·裴潾传》:“今乃方士 韦山甫 、 柳泌 等以丹术自神,更相称引,诡为陛下延年。”《新唐书·方技传·张果》:“晦乡里世繫以自神,隐 中条山 ,往来 汾 晋 间,世传数百岁人。”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方士则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炫人。”
[送陈法瞻之留都]劲敌
强劲的敌人或对手
此席宴客,皆吾前岁之劲敌也。——《旧五代史·霍彦威传》
[送陈法瞻之留都]曩岁
往年。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卷二:“太常少卿 陈公 希亮 ,曩岁刺 宿州 厅事,后门常扃钥。”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溯曩岁盖簪之盛,既皆睽迸。”
[送陈法瞻之留都]小丑
戏剧或其他文娱表演中的丑角,滑稽演员或喜剧演员;特指杂技表演中扮得稀奇古怪的丑角
[送陈法瞻之留都]拂衣
(1).提起或撩起衣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 杜预 注:“拂衣,褰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难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
(2).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孔 慨然曰:‘……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谷神子 《博导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那班门客才晓得他是 崔 魏 逆党,不待曲终,拂衣散尽。”
(3).振衣而去。谓归隐。 晋 殷仲文 《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 首阳 ,拂衣高谢。”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唐 王维 《送张五归山》诗:“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态纷紜,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
[送陈法瞻之留都]里闬
(1).指里门。《后汉书·成武孝侯顺传》:“ 顺 与 光武 同里閈,少相厚。” 李贤 注:“閈,里门也。”《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閈对出,比屋连甍,千廡万室。” 刘逵 注:“閈,里门也。”
(2).代指乡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徐凝》:“﹝ 凝 ﹞与 施肩吾 同里閈,日亲声调。” 清 钱谦益 《雷孝子传》:“﹝其父﹞强饭徐步,优游里閈者一年而卒。”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夫豪俊虽超軼於里閈之士,其材性则大氐不出其里閈。”
[送陈法瞻之留都]蹇卫
指驽钝的驴子。 宋 岳珂 《桯史·大小寒》:“夜憇客邸,见壁间一诗……其辞曰:‘蹇卫衝风怯晓寒、也随举子到 长安 。’”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一折:“我情愿谢神天便把那香花赛,请亲隣便把猪羊宰,遮莫他将蹇卫迎,草棍捱。” 清 赵翼 《游金陵杂诗》之二:“蹇卫牵来狗不如,跨鞍难稳且呼车。”
[送陈法瞻之留都]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送陈法瞻之留都]然诺
允诺,答应。——不管表达方式如何,对未来要发生或不会发生的某些事所做的保证
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史记·游侠列传》
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后汉书·申屠刚传》
重然诺
[送陈法瞻之留都]托生
指人或牲畜死后转世投胎,是迷信说法
[送陈法瞻之留都]故人
(1) 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 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送陈法瞻之留都]急难
热心地帮助别人摆脱困境
急人之难
[送陈法瞻之留都]相闻
(1).彼此都能听到。极言距离之近。《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 毛 *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互通信息;互相通报。《后汉书·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有十餘年不相闻了,何期今日得遇?”《清史稿·诸王传三·贝子彰泰》:“将军 蔡毓荣 调遣 汉 兵,今进取 贵州 ,若不相闻,恐碍军机。”
[送陈法瞻之留都]犯暑
做违反夏季时令的事。《晋书·五行志上》:“﹝ 孙晧 ﹞破坏诸营,增广苑囿,犯暑妨农,官私疲怠。《月令》:季夏不可以兴土功, 晧 皆冒之。”
[送陈法瞻之留都]行为
行伪。谓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送陈法瞻之留都]经纪
(1) 生意,做生意
出外经纪
(2) 商人,生意人
麻掌柜是个老经纪
(3) 买卖双方的中间人
他是经纪行中人
(4) 经营
不善经纪
(5) 料理;安排
经纪其家
(6) 法度;秩序
[送陈法瞻之留都]意气
(1) 志向与气概
意气风发
意气扬扬。——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精神;神色
意气自若。——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意气之盛。——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志趣
意气投合
(4) 偏激、任性的情绪
意气用事
[送陈法瞻之留都]翁伯
(1). 汉 游侠 郭解 之字。《史记·游侠列传》:“ 郭解 , 軹 人也,字 翁伯 …… 解 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2).用于形容短小之人。 清 陈维崧 《瑞鹤仙·慈仁寺松》词:“尔头童齿豁,又短如 翁伯 。”按,《汉书·货殖传》另有 翁伯 ,因贩脂而成巨富。《史记·货殖列传》作 雍伯 。
[送陈法瞻之留都]足多
足以称美。《史记·游侠列传序》:“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宋 曾巩 《卫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铭》:“盖君之质与其恕,又有足多者如是也。” 陈源 《文化的交流》:“我 中华 物质虽不及他国,而文化之优异有足多者。”
明代,朱华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