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大髻婆山】_李绍兴 | 明代

【大髻婆山】作者:李绍兴 朝代:明代

[大髻婆山]大髻婆山原文

何代犹遗一阿婆,巧梳高髻耸巍峨。

雨馀新理膏油腻,花发浓妆珠翠多。

煮海烟生疑执爨,采樵人唱讶悲歌。

望中咫尺阳台路,云雨不成知奈何。

[大髻婆山]诗词问答

问:大髻婆山的作者是谁?答:李绍兴
问:大髻婆山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大髻婆山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绍兴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绍兴

[大髻婆山]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歌韵

2. 以上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九

[大髻婆山]参考注释

[大髻婆山]阿婆

(1) 祖母。敬称老年妇人

(2) 称丈夫的母亲

[大髻婆山]高髻

高绾之发髻。《后汉书·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大髻婆山]巍峨

形容高大雄伟

群山巍峨

[大髻婆山]膏油

(1).油脂;灯油。《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乃取蒙衝鬭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宋史·汪应辰传》:“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

(2).特指为子弟延师请益之费。 清 刘大櫆 《胡母谢太孺人传》:“且极力延师以课子,膏油脩脯,敬礼有加焉。”

(3).比喻滋润作物的雨水。 唐 韩愈 《双鸟诗》:“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 宋 苏辙 《庭中种花》诗:“春雨散膏油,朝暾发萌牙。”

[大髻婆山]浓妆

华美的妆饰;浓艳的妆饰

浓妆艳抹

浓妆淡抹总相宜

[大髻婆山]珠翠

珍珠翡翠,泛指用珍珠翡翠做成的各种装饰品

[大髻婆山]煮海

(1).煮海水为盐。 唐 陆贽 《议减盐价诏》:“专煮海之利,以为赡国之术。” 宋 苏轼 《表忠观碑》:“ 吴 越 地方千里,带甲百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煮海之利,原非本富。”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沿海地带煮海水为盐,俗称煮海。”

(2).煮沸海水。神话传说,秀才 张羽 同龙女相约为夫妇,后受阻, 张羽 得宝物,煮沸大海,制服龙王,才得以成婚。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 龙氏三娘 ﹞亲许我中秋会约,不见他来,因此在这里煮海,定要煎出他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壮山河於水底,何惧丸泥;列介胄於波中,不愁煮海。”

[大髻婆山]生疑

引起怀疑或疑心

我觉得那种做法非常令人生疑

[大髻婆山]执爨

司炊事。《诗·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宋 秦观 《眇倡传》:“明日復来,因大嬖,取置别第中,谢絶姻党,身执爨以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二女微笑,转身向灶,析薪溲米,为生执爨。”

[大髻婆山]采樵

砍柴。《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三国志·魏志·裴潜传》“ 秀 , 咸熙 中为尚书僕射”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会三辅乱,人多流宕,而 干 义 不去,与诸知故相浮沉,採樵自活。”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歌》:“此曲太古音,由来无管奏。多云採樵乐,或説林泉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 玛纳斯 有遣犯之妇入山採樵,突为 玛哈沁 所执。”一本作“ 樵采 ”。

打柴。《左传·桓公十二年》:“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 杜预 注:“樵,薪也。”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 陈王 鬭鸡道, 安仁 采樵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斫蟒》:“ 胡田村 胡 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

[大髻婆山]悲歌

哀声歌唱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乐府诗集·悲歌行》

[大髻婆山]望中

(1).视野之中。 唐 权德舆 《酬冯监拜昭陵途中遇雨》诗:“ 甘谷 行初尽, 轩臺 去渐遥;望中犹可辨,耘鸟下山椒。” 宋 周必大 《次韵沉世得抚干川泳轩》:“华闕望中敞,棠阴坐上得。”

(2).想望之中。 宋 王安石 《江口送道源》诗:“六朝人物草连空,今日无端入望中。” 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 扬州 路。” 明 谢榛 《秋日怀弟》诗:“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大髻婆山]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大髻婆山]阳台

从房屋墙面伸出的平台

[大髻婆山]云雨

(1) 云和雨

(2) 指男女合欢

[大髻婆山]不成

——作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或揣度的语气,常与[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

老五不在这儿,莫非又下厂去了不成

[大髻婆山]奈何

(1) 怎么办

无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礼

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且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zīzhū ),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宫赋》

奈何饮于酒肆。——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惩治;对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

  • 【寄怀李子将】_何巩道 | 明代
  • 【寄怀李子将】_何巩道 | 明代 >> 【寄怀李子将】_何巩道 | 明代...

  • 【红梅】_王汝玉 | 明代
  • 【红梅】_王汝玉 | 明代 >> 【红梅】_王汝玉 | 明代...

  • 【寄宋侍御】_石宝 | 明代
  • 【寄宋侍御】_石宝 | 明代 >> 【寄宋侍御】_石宝 |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