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养生於曾端伯】作者:郭印 朝代:宋代
[问养生於曾端伯]问养生於曾端伯原文
平生慕道心,荏苒岁月永。
尠福未逢人,桑榆惊短景。
使君蓬莱仙,天遣下尘境。
讼简刑狱清,吏退文书省。
诗锋秃千毫,量陂吞万顷。
纵言及养生,大抵宗虚静。
逍遥思虑空,恬淡声色屏。
火透尾闾关,泉落崑崙顶。
龙虎閒名字,安用分炉鼎。
衰迟偶遭逢,踊跃真自幸。
愿许燕閒馀,抠衣窃有请。
半语为发药,醉梦一呼醒。
庶几垂尽年,获与天地并。
[问养生於曾端伯]诗词问答
问:问养生於曾端伯的作者是谁?答:郭印
问:问养生於曾端伯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郭印的名句有哪些?答:郭印
[问养生於曾端伯]参考注释
[问养生於曾端伯]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问养生於曾端伯]道心
(1).指天理,义理。《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於中而应於外者也。指其发於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於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见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 冯友兰 等注:“ 宋 儒认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是精微的,人欲是危险的。”
(2).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汉 王充 《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难得道心,人犹不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爰自 风 姓,暨於 孔氏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陆侃如 注:“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应该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四·释道温》:“义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坛经·般若品》:“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西游记》第一回:“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臂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问养生於曾端伯]荏苒
(1)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过去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潘岳《悼亡诗》
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
(2) 草叶柔弱的样子
[问养生於曾端伯]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问养生於曾端伯]桑榆
(1)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借指落日余光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2) 比喻晚年
桑榆晚景
[问养生於曾端伯]短景
(1).日影短。谓白昼不长或将尽。 北周 庾信 《和何仪同讲竟述怀》:“秋云低晚气,短景侧餘辉。” 唐 杜甫 《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 长兴 二年,改令昼试。 贞 ( 竇贞 )固以短景难成,文不尽意,失取士之道,奏復夜试。” 清 汪懋麟 《除夕前三日陈学士招饮寓斋》诗:“阴阳逼短景,欲挽不受货。”
(2).喻指时日无多的暮年。 南唐 李中 《赠重安寂道者》诗:“白髮只闻悲短景,红尘谁解信长生。”
[问养生於曾端伯]使君
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乐府诗集·陌上桑》
[问养生於曾端伯]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问养生於曾端伯]天遣
强调痛苦的严酷,使人联想起天罚
天谴,打击,瘟疫
[问养生於曾端伯]下尘
(1).谦词。犹下风。《战国策·楚策二》:“三十餘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 鲍彪 注:“凡人相趋则有尘,战亦有尘。不敢与 齐 抗,故言下。”
(2).比喻随从的地位。《好逑传》第十三回:“晚生寒贱下士,实不识台鼎桃夭大义。但奉 过老先生 差委而来,不过聊充红叶青鸞之下尘,原不足为重轻。” 王闿运 《为罗运使勋上曾总督书》:“窃闻古之论知遇者,不必蒙便蕃之惠,受显擢之誉,然后诵鸿恩,称私荣,以长託于下尘也。”
(3).谓凡庸,尘俗。《红楼梦》第五回:“而且 宝釵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 黛玉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 黛玉 大得下人之心。”
[问养生於曾端伯]刑狱
犹刑罚。《左传·文公六年》:“ * 罪,辟刑狱。”《晋书·元帝纪》:“其有政绩可述,刑狱得中……各以名闻。” 宋 王安石 《上曾参政书》:“阁下必欲使之察一道之吏,而寄之以刑狱之事,非所谓因其材力之所宜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生人刑狱之惨苦,终无由去也。”
[问养生於曾端伯]文书
(1) 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 文字书籍
[问养生於曾端伯]万顷
(1).百万亩。百亩为一顷。《管子·揆度》:“百乘为耕,田万顷为户。”
(2).常用以形容面积广阔。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渊然万顷,直上千仞。” 宋 杨万里 《过金沙洋望小海》诗:“须臾满眼贾胡舩,万顷一碧波黏天。”《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但愿父作公卿,子作状元,给我挣下万顷庄田。” 艾青 《在浪尖上》诗:“你在万里晴空下,宁静地注视着万顷波涛。”
[问养生於曾端伯]纵言
泛论
[问养生於曾端伯]养生
保养身体
养生之道
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问养生於曾端伯]大抵
大概;大致
[问养生於曾端伯]虚静
(1).清虚恬静。《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於物无宰。”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恭政》:“ 邯 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復俗虑得入胸中耳。’”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读 老子 及 瞿曇氏 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説,不逆于心。”
(2).宁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 朱自清 《论逼真与如画》:“ 元 朝 倪瓒 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问养生於曾端伯]逍遥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问养生於曾端伯]思虑
(1) 思索考虑
思虑周详
(2) 仔细考虑
[问养生於曾端伯]恬淡
指人的性格恬静;恬静淡泊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
恬淡志安贫。——阮籍《咏怀》
[问养生於曾端伯]声色
(1) 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
声色俱厉
(2) 指歌舞和女色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汉· 司马迁《货殖列传序》
[问养生於曾端伯]尾闾
(1).古代传说中泄海水之处。《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尾閭 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成玄英 疏:“ 尾閭 者,泄海水之所也。”《文选·嵇康<养生论>》:“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復废,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 尾閭 ,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 沃燋 ,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閭也。” 唐 李德裕 《漏潭石》诗:“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园 书,及此闻溪漏,方欣验 尾閭 。” 清 赵翼 《逃荒》诗:“安得 尾閭 筹洩水,尽收归海出平畴。”
(2).泛指事物趋归或倾泄之所。 清 魏源 《军储篇一》:“此漏不塞,虽万物为金,阴阳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 梁启超 《新民论》第二节:“民族帝国主义者何?其国民之实力,充於内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扩张权力於他地,以为我尾閭。”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二:“《季刊》和《周报》的标准太高,外来的投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能用,因而失掉不少的读者,应该要有一种日报来做尾闾,以销纳外来的投稿。”
[问养生於曾端伯]龙虎
(1) 形容皇帝的气派
(2) 比喻英雄豪杰
皆为龙虎。——《史记·项羽本纪》
[问养生於曾端伯]名字
1.人的名与字。 2.指姓名。 3.名称;名号。 4.命名;称其名。 5.犹名誉;名声。 6.即名词。
[问养生於曾端伯]炉鼎
(1).炉灶与鼎。炼丹用具。多借指内丹家所说的丹田。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十二:“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乐天烧丹》:“ 乐天 作 庐山草堂 ,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
(2).借指炼丹。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公晚年专志炉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吕用之 閒居私第,终日讲炉鼎之事。”
(3).指 庐山 香炉峰 。 明 王守仁 《登香炉峰次梦石韵》:“曾从炉鼎躡天风,下数天南百二峰。”
[问养生於曾端伯]衰迟
衰年迟暮。谓年老。 唐 郑谷 《中年》诗:“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宋 陆游 《排闷》诗:“贫悴只如行卷日,衰迟忽过挂冠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有司分考》:“前此就教者,类皆年力衰迟,今则多少壮矣。” 胡蕴 《杂诗》之五:“衰迟儘有未消福,浪説无钱又买书。”
[问养生於曾端伯]遭逢
(1) 遇见;遇到
遭逢盛世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泛指人生的遭遇历程
他半生的遭逢是很曲折的
[问养生於曾端伯]踊跃
(1) 向上跳起
踊跃欢呼
(2) 欢欣奋起的样子
踊跃参加
[问养生於曾端伯]抠衣
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管子·弟子职》:“已食者作,抠衣而降,旋而乡席,各彻其餽,如於宾客。”《礼记·曲礼上》:“毋践屨,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负笈 梁 许 ,抠衣 班 马 。” 宋 王安石 《奉酬永叔见赠》诗:“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其抠衣入室之徒皆足以掌赞善而秉方册, 及 ( 独孤及 )之为文可徵矣。”
[问养生於曾端伯]有请
主人让客时惯用的客套话
[问养生於曾端伯]发药
(1).药气散发。喻事情已经开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四:“有 晋 必无 楚 ,两雄难竝驱,向来既发药,其可止半途。”
(2).开列药方;使用药物。 清 戴名世 《宋嵩南制义序》:“良医之发药也必因病,而国工之角胜也必争先。”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近时杂志之作者亦伙矣。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擿埴索途,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惑,求其斟时以立言。如古人所谓对症发药者,已不可见。”
(3).放置药石。谓善言劝人以当药石。《庄子·列御寇》:“ 伯昏瞀人 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 列子 , 列子 提屨,跣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 成玄英 疏:“高人既来,庶蒙鍼艾,不尝开发药石,遗弃而还。” 宋 黄庭坚 《赠别几复》诗:“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老子皆是菩萨》:“闻 龙潭 在 * 座下,日久未蒙发药,一日启曰:‘弟子服膺师问,非不尽心,卒未闻一言之赐,愿丐慈悲。’” 金 王若虚 《答张仲杰书》:“吾子年壮气鋭,乃能屏去豪华之习,而专力於此,好之乐之,自谓有得,他时所至,殆未可量。老夫将受教之不暇,而反能为之发药哉?”
[问养生於曾端伯]醉梦
亦作“ 醉夣 ”。谓人糊里糊涂如醉如梦。 唐 李涉 《题鹤林寺僧舍》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宋 苏轼 《次韵胡完夫》:“相从杯酒形骸小,笑説平生醉梦间。” 元 卢挚 《蟾宫曲·橙杯》:“酒入诗肠,醉夣醒来,齿颊犹香。”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名臣宿将,先后骑箕,而醉梦白面之徒,相继任封疆而持节鉞。”
[问养生於曾端伯]一呼
(1).一声呼唤。《庄子·山木》:“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专诸 方与人鬭,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其妻一呼即还。”
(2).一声怒吼。《淮南子·缪称训》:“勇士一呼,三军皆辟。”《晋书·蔡裔传》:“ 蔡裔 者,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入室, 裔 拊牀一呼,而盗俱陨。”
(3).一声号召。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然 陵 一呼劳军,士无不起。”《隋书·裴蕴传》:“ 玄感 一呼而从者十万。”《宣和遗事》后集:“ 方腊 一呼,四境响应。” 鲁迅 《摩罗诗力说》:“动吭一呼,闻者兴起。”
[问养生於曾端伯]庶几
(1) 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几乎!
(3) 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问养生於曾端伯]尽年
终其天年。《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王先谦 集解:“天所与之年,任其自尽,勿夭折之,则有尽者无尽。”
[问养生於曾端伯]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宋代,郭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