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侍郎生日三首】作者:魏了翁 朝代:宋代
[董侍郎生日三首]董侍郎生日三首原文
潞公曩自蜀遄归,约仅逾年秉政机。
当日燕毛谁与并,后来接踵未应稀。
从星元合陪天柱,戴气宁当远日畿。
会看传宣燕私第,赐香成雾彩成围。
[董侍郎生日三首]诗词问答
问:董侍郎生日三首的作者是谁?答:魏了翁
问:董侍郎生日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魏了翁的名句有哪些?答:魏了翁
[董侍郎生日三首]参考注释
[董侍郎生日三首]逾年
亦作“踰年”。1.谓时间超过一年。《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踰年称公。” 汉 班固 《 * 通·爵》:“不旷年无君,故逾年乃即位。” 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夫人 滎阳 郑氏 ……有贤行,侍君疾,逾年不下堂。” 宋 苏舜钦 《答李锐书》:“但一诣门奉谢,又不相见,迄今将逾年矣。”
(2).一年以后;第二年。《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齐琼》:“逾年牝死,犬加勤効。”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朱昂 ﹞敭歷清贵三十年,晚以工部侍郎恳求归 江陵 ,逾年方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许公言》:“未数月, 子冲 一夕无疾而亡,踰年, 金 入寇。”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 袁 逾年升 直 臬,仍治军事。”
(3).经历年岁。 章炳麟 《訄书·原人》:“ 意大利 初併於 日耳曼 ,逾年百五十,而 米兰 与 伦巴多 人始立民主,斯其为殊类也。”
[董侍郎生日三首]秉政
执政
秉政数十年
[董侍郎生日三首]当日
就在本日、同一天
你可以当日来回
[董侍郎生日三首]燕毛
(1).古代祭祀后宴饮时,以须发的颜色别长幼的坐次,须发白年长者居上位。毛,须发。《礼记·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 郑玄 注:“燕,谓既祭而燕也。燕以髮色为坐。” 朱熹 集注:“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髮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齿,年数也。”
(2).泛指宴饮时年长者居上位的礼节。 清 洪亮吉 《白发为胡上舍唐作》诗:“生今上坐非忝窃,燕毛之礼谁敢忽。”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廷臣宴》:“其礼一如曲宴宗室礼, 蒙古 王公皆预是宴,盖以别燕毛行苇之义也。”
[董侍郎生日三首]后来
属于随后的时间或时期的;继…之后出现的
后来的情况好多了
后来的行动
[董侍郎生日三首]接踵
脚尖脚跟相接,形容人多如流
韩、 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 秦者,百世矣。——《战国策·秦策四》
[董侍郎生日三首]未应
(1).犹不须。 宋 王安石 《评定试卷》诗:“疑有高鸿在寥廓,未应回首顾张罗。” 宋 陆游 《遣兴》诗:“老去可怜风味在,未应山海混渔樵。”
(2).犹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园吟》:“ 东山 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宋 张纲 《临江仙》词:“年方强仕未应迟。高风轻借便,一鶚看横飞。”
(3).犹不曾。 唐 李白 《关山月》诗:“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嘆息未应闲。” 唐 王维 《听宫莺》诗:“游子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宋 蔡伸 《念奴娇》词:“云浪鳞鳞,兰舟泛泛,共载一轮月。五湖当日,未应此段奇絶。”
(4).不应当。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四:“晨兴步庭除,足弱几不持;论年未应尔,胡为遽如斯?”
[董侍郎生日三首]从星
谓月球视运动进入箕、毕二星的天区。《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周秉钧 《尚书易解》卷三:“ 郭嵩燾 《史记札记》卷四曰:‘月入箕则风,入毕则雨,风雨者,天之所以发生万物也。而月从星之好以施行之。以喻宣导百姓之欲以达之君。《孔传》以为政教失常以从民欲,大失经旨。’按 郭 説极是,此喻群臣之从民欲,当润泽斯民。”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顺辰通烛,从星泽风。” 唐 刘禹锡 《和崔舍人玩月》诗:“从星变风雨,顺日助陶甄。”
[董侍郎生日三首]天柱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絶。”《神异经·中荒经》:“ 崑崙 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诗:“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2).比喻负重任者。 田汉 《关汉卿》第五场:“可是自从读了 文丞相 的《正气歌》,才知道现在也还有这样不愧前人的地维、天柱,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气了。”
(3).耳的别名。《太平御览》卷三六六引《长沙耆旧传》:“太尉 刘寿 少遇相师,相师曰:‘耳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东 平度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七·莱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顶巉巖,耸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汉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史记·孝武本纪》:“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东,登礼 潜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潜县 属 庐江 , 南岳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余杭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涤山 ﹞其右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陕西 岐山 的别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四·凤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董侍郎生日三首]戴气
罩在太阳之上的黄气。日晕时可见。 唐 元稹 《辨日旁瑞气状》:“伏以五色庆云,盖是小瑞,戴气抱珥,所谓殊祥。”《宋史·天文志五》:“凡黄气环在日左右为抱气;居日上为戴气,为冠气;居日下为承气,为履气。”《清史稿·天文志十三》:“日生戴气者, 顺治 二年十一月辛亥。”
[董侍郎生日三首]宁当
难道;岂可。《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七岁读《论语》,志在书传,母常非之,曰:‘当习女工,今不是务,寧当学博士邪!’”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民间君子,犹内不负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岂况古之真人,寧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誑误将来,何所索乎!” 宋 范成大 《秋芸有春绿》诗:“清霜早晚至,何草不能黄?寧当念衰落,政尔事容光。”
[董侍郎生日三首]远日
谓一旬以外的日子。《仪礼·特牲馈食礼》:“若不吉,则筮远日,如初仪。” 郑玄 注:“远日,旬外之日。” 贾公彦 疏:“远日,旬外之日者,谓上旬不吉,更于上旬外筮,中旬为旬之外日。”《隋书·礼仪志三》:“掌凶礼 严植之 定《仪注》,以亡月遇闰,后年中祥,疑所附月。帝曰:‘……祥逢闰则宜取远日。’” 宋 王禹偁 《黄州谢上表》:“自后以改葬先臣,蒙恩给假,幸获亲於远日,免积恨於终天。”
[董侍郎生日三首]传宣
(1).传达宣布。《后汉书·公孙瓒传》:“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使臣传宣取物,承前止是口传詔令,别无凭由,致因缘盗取钱物。”
(2).指宣传。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再增乎此,则地太远,人太多,传宣之脑筋渐不敏捷,则合众难。”
(3).传令宣召。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正月十四日,上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宣和遗事》后集:“ 粘罕 使人白帝曰:‘此北国皇后弟也,传宣至此,催促陛下议諭事。’”《三侠五义》第十七回:“有劳夫人,传宣官差完了。”
(4).犹传扬。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亿兆腾欢,四海传宣。” 郭沫若 《集外·不灭的光辉》:“ 鲁迅 精神是早在被人传宣着的,但这精神的真谛,不就是‘不妥协’的三个字吗?”
(5).传达号令的官吏。《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今请下入内侍省置传宣合同司,专差内臣一员主之。”《说岳全传》第五七回:“ 宋 营军士拾得箭书,忙与传宣説知。”
[董侍郎生日三首]燕私
(1).古代祭祀后的同族亲属私宴。《诗·小雅·楚茨》:“诸父兄弟,备言燕私。” 毛 传:“燕而尽其私恩。” 郑玄 笺:“祭祀毕,归宾客豆俎,同姓则留与之燕,所以尊宾客、亲骨肉也。”《尚书大传》卷四:“燕私者,何也?祭已,而与族人饮也。”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四》:“臣之籍,外臣也。燕私之游不从,宫库之藏不问,世及之恩不预,同姓之狱不鞠。”
(2).泛指宴饮。 宋 司马光 《洛阳耆英会序》:“又 洛 中旧俗,燕私相聚,尚齿不尚官,自 乐天 之会已然。” 明 宋濂 《故朝列大夫浙江行省左右司都事苏公墓志铭》:“ 南海 、 番禺 二县,输恒赋之外,復有所徵,号税外钱,以给上官燕私之需,小民怨讟盈道路。”
(3).闲居休息。《韩诗外传》卷九:“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史记·李斯列传》:“吾常多閒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輒来请事。”
(4).指平日;平时。 唐 韩愈 《欧阳生哀辞》:“其燕私善謔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復,善自道。” 宋 曾巩 《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於燕私,未尝见其惰容;於与人居,未尝见其喜愠。”
(5).指男女交合。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 释 种﹞迎龙女以还都。龙女宿业未尽,餘报犹在,每至燕私,首出九龙之头。 释 种畏恶,莫知图计,伺其寐也,利刃断之。” 宋 洪迈 《夷坚志补·猪嘴道人》:“﹝ 巘 ﹞后访乳医尝出入太守家者,使密扣姬,云梦中恍惚与一男子燕私,今久不復然矣。”
[董侍郎生日三首]赐香
(1).谓贵人向寺庙敬香。 唐 郑谷 《定水寺行香》诗:“听经看画绕虚廊,风拂金鑪待赐香。”
(2).赠送鸡舌香。 桓帝 时,侍中 廼存 ,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见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后用以表示见知于皇上。 宋 苏轼 《景纯复以二篇仍次其韵》:“蟾枝不独同攀桂,鸡舌还应共赐香。” 清 查慎行 《吴船花烛词》之九:“曾趋粉署殿东厢,鸡舌犹餘旧赐香。”
宋代,魏了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