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 其六】作者:王冕 朝代:元代
[感怀-其六]感怀 其六原文
高楼古明月,孤坐感凉夜。
云胡远行客,不悟岁年迈。
风暖百草芳,露冷众木瘵。
天地岂无情?物色有荣谢。
人生匪金石,焉得不朽坏?寄语茹芝翁,细故奚蒂荠。
[感怀-其六]诗词问答
问:感怀 其六的作者是谁?答:王冕
问:感怀 其六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感怀 其六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王冕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冕
[感怀-其六]参考注释
[感怀-其六]高楼
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
[感怀-其六]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感怀-其六]凉夜
秋夜。 晋 潘岳 《秋兴赋》:“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若迺凉夜自凄,风篁成韵。”
[感怀-其六]云胡
为什么。《诗·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毛 传:“胡,何。” 郑玄 笺:“思而见之,云何而心不説?”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四:“云胡自芜秽,反受众形役!” 明 刘基 《送季德大之文登税务官任》诗:“云胡不饮,使我心惸?”
[感怀-其六]远行
行走远路,前往某地
[感怀-其六]不悟
(1).没有觉察。《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 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 苏君 明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晋武帝 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
(2).不了解;不理会。《南史·江淹传》:“不悟明公见眷之重。”《隋书·史祥传》:“本即述职南蕃,宣条下国,不悟皇鉴曲发,备位少阳。”
(3).不觉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封继妻》:“而 夏 不悟,妄度 河套 指日可復,作《渔家傲》一闋。”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清 时,许多 中国 人似并不悟自己之为奴,一叹。”
[感怀-其六]岁年
(1).年月;时光。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旅游 京 洛 ,颇积岁年。”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和策》:“臣观西戎蓄祸,积有岁年。” 明 高启 《松隐居为戴叔能赋》诗:“山中相依岁年久,羡君独结苍髯叟。”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三章:“且移无用之岁年为有用之岁年,移空费之脑力为实益之脑力。”
(2).一年。指短时间。 清 恽敬 《与汤敦甫书》:“春间得復书,儒者之气盎然楮墨,及读其辞,益知先生之所养,非岁年所能至也。”
[感怀-其六]百草
各种草类。亦指各种花木。《庄子·庚桑楚》:“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 汉 王充 《论衡·幸偶》:“夫百草之类,皆有补益,遭医人採掇,成为良药。”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王微》:“寂歷百草晦,欻吸鵾鷄悲。”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曾把四絃娱 白傅 ( 白居易 ),敢将百草鬭 吴王 。”
[感怀-其六]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感怀-其六]无情
(1) 没有感情
无情无义
(2) 不留情
水火无情
[感怀-其六]物色
(1) 牲畜的毛色
(2) 按一定标准去访求
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
物色人才
为巡船所物色。——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瞅见;看到
免亲友物色
(4) 风物;景色
(5) 各种物品
[感怀-其六]荣谢
草木茂盛与凋零。亦喻人世的兴衰。 唐 刘禹锡 《秋扇词》:“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木果异事》:“凡为人君者,其一言动固自与造化密契,虽於草木之微,偶加眷瞩,而荣谢从之,若响应声。”
[感怀-其六]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感怀-其六]金石
金属和石头,比喻坚固的东西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感怀-其六]得不
能不;岂不。《史记·秦本纪》“伐 南山 大梓” 司马贞 索隐引《录异传》:“ 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志忠 晚乃谬计耳,其初立朝,得不为贤相乎?”《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 司马懿 所擒乎?”
[感怀-其六]朽坏
(1) 使建筑物等坍毁
(2) 腐朽败坏
[感怀-其六]寄语
传话给某人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寄语故人
[感怀-其六]细故
琐事
非烟数以细故挞其 * 。——《警世通言》
元代,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