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云绘楼】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云绘楼]题云绘楼原文
西苑好春初,高楼液池曲。
岸傍置冰床,蹊侧积时玉。
楼近堪屧步,幌搴聊骋目。
西山欲生云,甘雪庶其复。
冬霙及腊雪,信已称优渥。
即景仍生希,笑谁亶知足。
[题云绘楼]诗词问答
问:题云绘楼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云绘楼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云绘楼]注释
1.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七
[题云绘楼]参考注释
[题云绘楼]西苑
即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深居西苑。—— 清· 张廷玉《明史》
[题云绘楼]高楼
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
[题云绘楼]液池
即 太液池 。 汉 、 唐 、 元 等朝皆有开凿,所在地方亦不相同。 汉 太液池 也称 蓬莱池 ,池中筑 渐台 ,高二十馀丈,起 蓬莱 、 方丈 、 瀛洲 、 壶梁 ,像海中神仙、龟、鱼之属。 明 杨慎 《白云岩为谢左溪赋》:“ 震泽 昔从龙, 液池 曾下鵠。”参见“ 太液 ”。
[题云绘楼]冰床
一种状如雪橇的冰上滑行工具,用竿子撑或人畜力推拉前进
[题云绘楼]积时
长久;长期。《后汉书·王允传》:“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太平御览》卷三六五引 晋 裴启 《语林》:“ 刘真长 病积时,公主毁悴。”《周书·赫连达传》:“从大将军 达奚武 攻 汉中 。 梁 宜丰侯 萧循 拒守积时,后乃送款。”《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元年》:“ 湛僧智 可谓君子矣!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
[题云绘楼]骋目
极目远望
临巽维而骋目。——沈约《郊居赋》
[题云绘楼]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题云绘楼]腊雪
冬至后立春前下的雪。 唐 刘禹锡 《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诗:“ 泰山 呈腊雪, 隋 柳布新年。”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尝爱 西湖 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水一·腊雪》:“冬至后第三戌为腊,腊前三雪,大宜菜麦,又杀虫蝗。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
[题云绘楼]优渥
(1).雨水充足。语本《诗·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霢霖,既优既渥。” 汉 焦赣 《易林·噬嗑之恒》:“白鹤衔珠,夜食为明,膏润优渥,国岁年丰。” 明 张居正 《贺灵雨表六》:“臣等叨依禁从,快睹嘉禎,愧无涓滴之酬,喜有优渥之霈。”
(2).优裕,丰厚。 汉 班彪 《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三国志·蜀志·邓芝传》:“ 孙权 数与 芝 相闻,餽遗优渥。”《陈书·沉众传》:“ 高祖 以 众 州里知名,甚敬重之,赏赐优渥,超于时辈。” 叶圣陶 《一个青年》:“一要感谢这样优渥的赠与,二要赞美这样超妙的书法。”
(3).优厚。指待遇好。 晋 李密 《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宋 范仲淹 《奏致仕分司官乞与折支全俸状》:“今后每遇郊禋,各与进秩,耆耄盖寡,优渥何伤。”《明史·李成梁传》:“恩泽优渥,震耀当世。” 江波 《爆竹声声》:“受到的待遇,比前又更加优渥。”
(4).指优厚的待遇。 宋 王安石 《谢执政启》:“特蒙优渥,猥被方州,自惟闕然,何以称此?”
(5).优美浑厚。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纷淋浪以流离,奂淫衍而优渥。”
[题云绘楼]即景
(1) 就眼前的景物
即景生情
(2) 就眼前的景物即兴创作的作品
即景诗
[题云绘楼]知足
知道满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
知足常乐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