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圣源】作者:李彭 朝代:宋代
[寄张圣源]寄张圣源原文
豪气向来回万牛,笔端衮衮楚江流。
拾遗已见传三赋,平子不应吟四愁。
柱后许时淹阔步,石渠看即副旁求。
老夫病著苍崖底,细和尧民击壤讴。
[寄张圣源]诗词问答
问:寄张圣源的作者是谁?答:李彭
问:寄张圣源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寄张圣源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彭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彭
[寄张圣源]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寄张圣源]参考注释
[寄张圣源]豪气
(1) 英雄的各种品质(如勇气、勇敢、自我牺牲、不自私等)
(2) 豪放的气概
[寄张圣源]来回
(1) 含有以相反方向交替出动的活动
钟表摆动的一个来回
(2) 往往在返回时走同一路线的旅行
打个来回
[寄张圣源]笔端
指写文章、写字、绘画时笔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一一呈诸笔端
[寄张圣源]衮衮
(1) 大水奔流不绝、旋转翻滚的样子。同[滚滚]
不尽长江衮衮来
(2) 说话滔滔不绝的样子
裴頠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晋书·王戎传》
(3) 神龙卷曲的样子
[寄张圣源]楚江
(1). 楚 境内的江河。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 天门 中断 楚 江开,碧水东流至北迴。” 宋 吴文英 《澡兰香·淮安重午》词:“莫唱 江 南古调,怨抑难招, 楚 江沉魄。” 清 吴伟业 《顾西巘侍御同沉友圣虎丘即事》诗:“我昔 楚 江同 宋玉 ,君今 吴 市访 梁鸿 。”
(2).见“ 楚江体 ”。
[寄张圣源]拾遗
(1)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2) 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拾遗补阙
[寄张圣源]三赋
(1).三篇赋。 唐 杜甫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宋 叶适 《寄题钟秀才咏归堂》诗:“五兵铸就杀气动,却写三赋祥光流。”
(2). 唐 代租、庸、调称“三赋”。 明 张九韶 《群书拾唾·文武制度》:“ 唐 三赋:租,有田则有租,租出米穀;庸,有身则有庸,庸出绢;调,有户则有调,调出繒纊布麻。”
[寄张圣源]不应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1).不应该。 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着 鴟夷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仙人不应若是。”
(2).不须。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评请序解经诗》:“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赠赵子野歌》:“书来不应寄他物,只要秋林一双笛。”
(3).不是。 宋 黄庭坚 《王立之诗报梅花已落尽次韵戏答》:“定是 沉郎 作诗好,不应春能生许愁。” 宋 陈师道 《十五夜月》诗:“不应明白髮,似欲劝人归。” 宋 陆游 《九月晦日》诗:“自是老来多感慨,不应萧瑟为秋风。”
(4).不曾;未尝。 唐 韩翃 《送客之江宁》诗:“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 徐州 见柳花。” 宋 晁补之 《洞仙歌·咏菊》词:“不应夸絶艳,曾妬春华,因甚东君意不到?”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和赵德庄韵》:“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
(5).不知;不顾。 宋 陈师道 《河上》诗:“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宋 谢薖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词:“寂寞江天正云雾,回顾,不应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飞詔下青冥,不应霜塞远,横槊看诗成。”
(6).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失误了官身,本该扣厅责打四十,问你一个不应罪名。”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问个不应。”《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领回家,邻佑杖断有失救应。房主人并下处邻舍止得个不应。”
[寄张圣源]四愁
(1).“ 四愁诗 ”的省称。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四愁七哀》:“《四愁》, 汉 张衡 所作,伤时之文也。” 唐 李嘉祐 《暮秋迁客增思寄京华》诗:“ 宋玉 怨三秋, 张衡 復‘四愁’。” 清 姚鼐 《送一青归因寄仲郛》诗:“天末‘四愁’思莫致,秋来‘九辨’送将归。”
(2).泛指愁思。 唐 王维 《送丘为往唐州》诗:“四愁连 汉水 ,百口寄随人。” 唐 孟郊 《百忧》诗:“智士日千虑,愚夫惟四愁。”参见“ 四愁诗 ”。
[寄张圣源]柱后
(1).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
(2).借指执法官、御史等。《文选·左思<魏都赋>》:“詰朝陪幄,纳言有章。亚以柱后,执法内侍。” 李周翰 注:“柱后,御史官。”
[寄张圣源]阔步
大步走
阔步前进
[寄张圣源]石渠
(1).石筑的水渠。 汉 刘桢 《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 孟浩然 《病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见“ 石渠阁 ”。
[寄张圣源]旁求
四处征求;广泛搜求。《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 汉 孔融 《荐祢衡表》:“旁求四方,以招贤俊。”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清 王夫之 《南岳赋》:“忠诚旁求而鹊起,黄门经始而鸟革。”
[寄张圣源]老夫
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寄张圣源]击壤
(1).古代的一种游戏。把一块鞋子状的木片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块木片去投掷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汉 王充 《论衡·刺孟》:“夫毁瓦画墁,犹比童子击壤于涂,何以异哉!”参阅《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 三国 魏 邯郸淳 《艺经》。
(2).《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帝尧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即是 羲唐 化,获我击壤情。” 唐 张说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难得,人代几何?击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诗:“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声。” 清 方贞观 《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参见“ 击壤歌 ”。
宋代,李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