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_乾隆 | 清代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原文

国学维新逮落成,躬承丁祭致寅精。

经纶万古归陶冶,道德千秋示典程。

祇觉行难增以愧,未能言赞出乎诚。

两朝题额奎章焕,心法由来治法并。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诗词问答

问:《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九

2. 见近作重修国学碑记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参考注释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国学

(1).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 高祖 受命,议创国学。” 唐 韩愈 《窦公墓志铭》:“教诲於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庄劚松》:“ 吉州 庄寿年 ,号 斸松 。 乾隆 初年,贡入国学。”参见“ 国子监 ”。

(2).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鲁迅 《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于是使文人学士大叹国学之衰落。”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参见“ 国故 ”。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维新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落成

古代宗庙、宫室盖好时所行的祭礼。始成的意思

凡房屋建造完成都叫落成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丁祭

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 隋 唐 日制不一。 隋文帝 时一年有四祭, 唐 武德 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 唐 开元 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 明 郑仲夔 《耳新·令德》:“ 萧郡 尊思似 每丁祭,必斋宿学宫。”《儒林外史》第二回:“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场:“孔子庙每年的丁祭,都是由学生来主持的。”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经纶

(1) 整理过的蚕丝

(2) 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大展经纶

满腹经纶

(3) 借指抱负与才干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万古

万世

万古长青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陶冶

(1) 烧造陶器、冶炼金属

(2) 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道德

(1)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为校长,他要求在学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标准和礼貌规矩

(2) 合乎道德的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千秋

(1) 千年

(2) 岁月久远

(3) 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典程

常法。《逸周书·宝典》:“仁以爱禄,允维典程,既得其禄,又增其名。” 孔晁 注:“言仁人以爱禄为常法。”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能言

(1).长于辩论;有独到的见解。《鬼谷子·中经》:“能言者儔善博惠。”《世说新语·文学》“ 晏 闻 弼 名” 刘孝标 注引《王弼别传》:“ 弼 字 辅嗣 , 山阳 高平 人,少而察惠,十餘岁便好 庄 老 ,通辩能言,为 傅嘏 所知。” 宋 叶适 《制科》:“用科举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其偶然得之者,幸也。自 明道 景祐 以来,能言之士有是论矣。”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故 曹 刘 阮 陆 ,下及 李 杜 ,异曲同工,各擅其时,并称能言,何也?”

(2).议论而有见解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能言莫不襃 尧 ,而 尧 政不必皆得也;举世莫不贬 桀 ,而 桀 事不必尽失也。” 北魏 《高湛墓志》:“皇上动哀,能言洒泪。”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出乎

出于,超出。 鲁迅 《呐喊·端午节》:“ 方太太 见他强横到出乎情理之外了,也暂时开不得口。” 茅盾 《子夜》二:“于是大家会意似的一阵轰笑,挽回了那个出乎意料之外的僵局。” 柳青 《狠透铁》:“革命形势发展的迅速出乎一切人的预料。”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两朝

(1).指前后两个君主统治的两代王朝。《南齐书·王俭传》:“臣逢其时,而叨其位,常总端右,亟管銓衡。事涉两朝,岁绵一纪。” 唐 杜甫 《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旧唐书·韩弘传》:“及 齐 、 蔡 贼平,势屈入覲,两朝宠待加等, 弘 竟以名位始终,人臣之幸也。”

(2).指两个国家。《宋史·宇文昌龄传》:“送 辽 使至 雄州 ,当宴,从者不待揖而坐, 昌龄 誚其使曰:‘两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后坐,此礼渠可闕邪?’”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题额

(1).题写门楣或匾额。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智永 ﹞住 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笔头十瓮,每瓮皆数万。人来觅书兼请题额者如市。”一本作“ 题头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高江村》:“又上登 金山 ,欲题额,濡毫久之。 江村 乃拟‘江天一览’四字於掌中。”

(2).指匾额上的题字。 清 袁枚 《新齐谐·长鬼被缚》:“﹝ 沉厚餘 ﹞入门悄然,将升堂,见堂上先有一长人端坐,仰面视堂上题额。 沉 疑非人,戏解腰带潜缚其两腿。”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奎章

(1).指帝王的诗文书法等。 宋 岳珂 《桯史·王义丰诗》:“山南有 万杉寺 ,本 仁皇 所建,奎章在焉。” 清 顾炎武 《蟂矶》诗:“ 高皇 事业山河在,留得奎章墨未枯。”自注:“庙中有 高皇帝 御制诗金字牌一扇。”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仁宗 、 宣宗 、 文宗 圣製奎章,后先辉映。”

(2).仙人的手笔。《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奎章已拜看云赐,真境空餘煮雪房。”

(3).泛指杰出的书法或文章。 明 李东阳 《柯敬仲墨竹二绝》诗:“奎章博士本书家,画法翻将上品夸。” 清 顾嗣立 《读<元史>诗》:“ 天歷 置奎章,作者首 虞 揭 。”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心法

(1).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唐 李华 《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自 菩提达摩 降及 大照禪师 ,七叶相乘,谓之七祖,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图心法,所至翛然,而工于作诗。”《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然神仙一辈,叫做会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诀,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

(2).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门传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 孟子 。” 宋 蔡沉 《<书经集传>序》:“精一执中, 尧 、 舜 、 禹 相授之心法也。”

[上丁释奠孔子并落成国学·其一]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

  • 【静海道中杂咏·其七】_乾隆 | 清代
  • 【静海道中杂咏·其七】_乾隆 | 清代 >> 【静海道中杂咏·其七】_乾隆 | 清代...

  • 【赐闽浙总督苏昌】_乾隆 | 清代
  • 【赐闽浙总督苏昌】_乾隆 | 清代 >> 【赐闽浙总督苏昌】_乾隆 | 清代...

  • 【陜甘总督勒保奏报省城得雨诗以志慰】_乾隆 | 清代
  • 【陜甘总督勒保奏报省城得雨诗以志慰】_乾隆 | 清代 >> 【陜甘总督勒保奏报省城得雨诗以志慰】_乾隆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