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道中】作者:李若水 朝代:宋代
[太行道中]太行道中原文
千山倚奇峭,十日寄登临。
宇宙蜂房小,功名虎穴深。
诗多马上得,家只梦中寻。
头白双亲健,飘零寸草心。
[太行道中]诗词问答
问:太行道中的作者是谁?答:李若水
问:太行道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若水的名句有哪些?答:李若水
[太行道中]李若水太行道中 书法图
太行道中书法作品
[太行道中]参考注释
[太行道中]千山
(1).极言山多。 唐 柳宗元 《江雪》诗:“千山鸟飞絶,万逕人踪灭。” 宋 王安石 《古松》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2).山名。在今 辽宁省 西南部,为 长白山 的支脉。上有 月芽 、 钵盂 、 笔架 等十余峰。奇峰迭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太行道中]奇峭
(1).谓山势奇特峻峭。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游阅古泉》:“山顶更觉奇峭,必有可喜可噩者,以足惫,不果往。”
(2).谓笔墨雄健而不同流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李洞 ﹞送人归日东云:‘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时人但誚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 吴子华 深知之。”《金史·赵秉文传》:“盖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陈腐,苟合程度而已,稍有奇峭,即遭絀落,於是文风大衰。”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之七十:“他正因为要吃得住大题目,所以尚奇峭而不尚平钝,主宗 唐 而不言法 宋 。”
[太行道中]十日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
[太行道中]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太行道中]宇宙
(1)
(2) 包括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3) [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
[太行道中]蜂房
(1) 饲养蜜蜂的场所;尤指蜂群或蜜蜂种群储存蜂蜜的蜂巢
(2) 蜜蜂用分泌的蜂蜡造成的六角形的巢;像蜂一样的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唐· 杜牧《阿房宫赋》
[太行道中]功名
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太行道中]虎穴
老虎洞,喻危险之地
虎穴追踪
[太行道中]马上
(1) 立刻;立即
大家坐好,电影马上要开映了
我马上就和你在一起
(2) 在马背上
马上比武
[太行道中]梦中
(1).睡梦之中。《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 古莽之国 ,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南朝 梁 沉约 《别范安成》诗:“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説着,便把他梦中所闻所见,云端里的情节,详细告诉了那 毕生 一遍。” 陶铸 《一室》诗:“ 井冈 晓日 延河 月,莫嘆相逢是梦中。”
(2).比喻懵懂糊涂,受人欺骗。《三国演义》第七二回:“ 操 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 * ;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 跃起拔剑斩之,復上牀睡……惟 修 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3). 梦泽 之中。《左传·宣公四年》:“ 楚 鬭伯比 ……生 子文 焉,使弃诸 梦 中。”
[太行道中]双亲
父亲和母亲
[太行道中]飘零
(1) (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
黄叶飘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太行道中]寸草
(1) 小草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宋史·苏轼传》
尺草不留
(2) 比喻微小(多用于儿女自比于父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寸草之心
宋代,李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