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桥】作者:高衡孙 朝代:宋代
[高塘桥]高塘桥原文
碧荷色犹懒,紫花香渐多。
过桥通故里,分界入新河。
土润何功治,沙平不用磨。
衣冠今已矣,从此想鸣珂。
[高塘桥]诗词问答
问:高塘桥的作者是谁?答:高衡孙
问:高塘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高塘桥]高衡孙高塘桥 书法图
高塘桥书法作品
[高塘桥]参考注释
[高塘桥]碧荷
碧莲;绿荷。 唐 李白 《古风》之二六:“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鲜。” 唐 李群玉 《晚莲》诗:“露冷芳意尽,稀疎空碧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慵鬟高髻緑婆娑,早向兰窗绣碧荷。”
[高塘桥]过桥
迷信风俗,“做七”时的一种仪式。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七:“ 区细 和 区卓 捧着 区桃 的灵牌,到门口外面去‘过桥’。桥是竹枝扎成的,上面糊着金色的纸和银色的纸,一共有两座,一座叫金桥,一座叫银桥。正位师姑宣读了手卷,吹鼓手奏起‘三皈依’的乐章来,师姑们齐声念唱。每唱一节,正位师姑用手卷在桥上一指,灵牌就往上挪动一级。到了桥顶,又往下降;过了金桥,又过银桥, 周炳 一直看到过完了桥,才告辞回家。”
[高塘桥]故里
旧时的门巷故居。指故乡,老家
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唐· 李中《送人南游》
[高塘桥]分界
起区分作用的线(如区域)
[高塘桥]不用
用不着,不必
不用你管这事
你留步吧,不用下去了
[高塘桥]衣冠
(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高塘桥]已矣
(1)
(2)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
(3) [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高塘桥]从此
(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高塘桥]鸣珂
(1).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隔林望行幰,下阪听鸣珂。” 唐 王昌龄 《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綉户春。”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言祖》:“只把细蕊轻挼,立倦鞦韆架,耳听鸣珂眼盼他。” 清 陈梦雷 《青青陵上柏》诗:“甲第亘长虹,拥节復鸣珂。”
(2).指居高位。 明 李东阳 《重经西涯》诗之一:“岂谓鸣珂还故里,敢将华髮恋微官。”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只今交旧尽鸣珂,推挽寧无一人佐。”
宋代,高衡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