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吴司理子隆兼隐】作者:陈造 朝代:宋代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题吴司理子隆兼隐原文
绅笏视林薮,达人忘异同。
端知柱下史,却笑鹿门翁。
犴狱仍阴德,诗书亦隽功。
何须笠泽去,烟浪放船篷。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诗词问答
问:题吴司理子隆兼隐的作者是谁?答:陈造
问:题吴司理子隆兼隐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造的名句有哪些?答:陈造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陈造题吴司理子隆兼隐 书法图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书法作品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参考注释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绅笏
(1).大带与笏板。古仕宦者所服用。《宋史·刘伯正传》:“ 伯正 立殿下,绅笏儼然,声色不动。”
(2).指做官。 宋 陈造 《惟安堂赋》:“审吾身之易安,顾何赖於绅笏。” 清 曹寅 《送程正路之黄陂丞兼怀赤方先生》诗:“平生独奇尚,绅笏一时情。”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林薮
(1).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 李白 《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2).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周党麟 跱于林藪,而无损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钱起 《送褚人落第东归》诗:“ 汉 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3).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汉 班固 《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 萧瑀 及 许善心 、 杨素 、 褚安福 家并进图画,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达人
乐观豁达的人,行事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人;显达的人
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异同
(1) 相同和不同之处
分别异同
(2) 异议
(3) 不一样,不一致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柱下史
(1). 周 秦 官名,即 汉 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史记·张丞相列传》:“而 张苍 乃自 秦 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司马贞 索隐:“ 周 秦 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
(2).为御史的代称。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3).指老子。参见“ 柱下 ”。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极东一星,曰柱下史,主记过,左右史,此之象也。”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鹿门
(1).古城门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臧紇 斩 鹿门 之关以出,奔 邾 。” 杜预 注:“ 鲁 南城东门。”
(2). 鹿门山 之省称。在 湖北省 襄阳县 。 后汉 庞德公 携妻子登 鹿门山 ,采药不返。后因用指隐士所居之地。 唐 杜甫 《冬日有怀李白》诗:“未因乘兴去,空有 鹿门 期。” 明 杨慎 《霞邱归引》:“ 鹿门 栖隐处,行与 老庞 邻。” 清 姚鼐 《柬王禹卿病中》诗:“但须 鹿门 携妻子,休俟 临卭 致骑从。”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犴狱
(1).牢狱。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犴狱之不知避兮,宫庭之不处。” 宋 苏辙 《北京谢韩丞相启》之一:“而况旱气方退,流民未还,盗贼纵横,犴狱填委,是健吏厉精竭力而不足之日,非庸人偷安自便而能办之时。”《明史·刑法志三》:“朝列清班,暮幽犴狱,刚心壮气,销折殆尽。”
(2).指冤狱。 清 刘大櫆 《姚南青五十寿序》:“ 石农先生 ,其曾王父官大司寇,於犴狱多所平反,积阴德於天下。”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阴德
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阴功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诗书
(1) 指《诗经》和《尚书》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泛指一般书籍、诗文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隽功
(1).突出的功勋。 宋 陆游 《南唐书·朱元传论》:“ 朱元 取两州於 周 兵将遯之时,固未为雋功。” 宋 岳珂 《桯史·成都贡院》:“以为 乾德 平僭伪,虽鑾舆不亲幸,而耆定一方,实为雋功。”《宋史·游师雄传》:“ 洮州 之役,可谓雋功,但恨赏太薄耳。”
(2).功勋特出者。《宋史·礼志八》:“ 陈汤 、 傅介子 、 冯奉世 、 班超 之流,皆为 有汉 之雋功。”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何须
犹何必,何用。 三国 魏 曹植 《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宰相曰:‘七千可为多矣,何须万?’” 宋 贺铸 《临江仙》词:“何须绣被,来伴拥蓑眠?” 鲁迅 《华盖集·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笠泽
(1).即 松江 。《左传·哀公十七年》:“三月, 越 子伐 吴 , 吴 子御之 笠泽 。” 唐 陆广微 《吴地记》:“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泽 ……其江之源,连接 太湖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其嗣主 夫差 日讲武于 长洲 ,彼勇将 伍员 时耀兵于 笠泽 。”参见“ 松江 ”。
(2).指 太湖 。 清 方文 《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 笠泽 买 吴 舠,画舫青帘过驛桥。”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一:“ 范蠡 既霸 越 ,一舸 笠泽 中,手挟 西施 去,同泛烟濛濛。”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烟浪
犹烟波。 唐 刘禹锡 《酬冯十七舍人》诗:“白首相逢处, 巴江 烟浪深。” 闽 徐夤 《不把渔竿》诗:“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三山雨中游西湖前韵》词:“更忆 小孤 烟浪里,望断 彭郎 欲嫁,是一色空濛难画。”
[题吴司理子隆兼隐]船篷
(1) 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2) 船上的帆
宋代,陈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