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石经山】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寄题石经山]寄题石经山原文
将谓石经始静琬,谁知更复有知苑。
又云慧思付其徒,淆讹记载终难案。
吾意三乘十二部,汗牛充栋多无限。
先后写成历藏之,事有宜然理易显。
虽然教在天地间,天地不变教不变。
奚愁教有毁灭时,石塞铁镕贮洞满。
即今取之已弗易,教毁有谁取而衍。
一切执著佛所呵,诸人被呵应不免。
[寄题石经山]诗词问答
问:寄题石经山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寄题石经山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寄题石经山]注释
1.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五
2. 其徒即静琬见帝京景物略而冥报记则称沙门知苑写于隋大业中凿岩为石室磨壁写经又取方石别更磨藏诸室内每一室满即以石塞门镕铁固之云云究未知孰是
[寄题石经山]参考注释
[寄题石经山]石经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 汉平帝 元始 元年 王莽 命 甄丰 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 汉 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 汉灵帝 熹平 四年(公元175年) 蔡邕 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 三国 魏 齐王 ( 曹芳 ) 正始 (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 唐文宗 开成 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 后蜀 孟昶 命 毋昭裔 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 宋仁宗 嘉祐 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 宋 高宗 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 清 乾隆 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 清 顾炎武 《石经考》、 清 万斯同 《石经考》、近人 张国淦 《历代石经考》。
(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 北京 房山 云居寺 附近的石经。从 隋 代 大业 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 明 代 万历 、 天启 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 唐 皮日休 《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儼将恰。”
[寄题石经山]知更
报更,值更。 唐 王建 《温泉宫行》:“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 元 宋无 《长门怨》诗:“知更阿监罗袜冰,瞑对星河玉阶立。”
[寄题石经山]有知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寄题石经山]淆讹
搅乱,弄错。 清 吴乔 《答万季埜诗问》十:“世间龙蛇混杂,诚是淆讹公案也。”
淆譌:混杂讹误。 清 恽敬 《得姓述》:“夫氏族之学,自 秦 汉 之世,多所淆譌。”
[寄题石经山]记载
(1) 把事情记录下来
其中有一条记载着一次对议长投了不信任票
(2) 记录事情的文字
[寄题石经山]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寄题石经山]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寄题石经山]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存放很多。用牛运输,牛累得出汗;书堆满屋子,顶到栋梁
又有徒党传习,日不 暇给,又其书汗牛充栋。——宋· 陆九渊《与林叔虎书》
[寄题石经山]无限
没有尽头;没有限量
前程无限
[寄题石经山]先后
(1) 先和后;早和晚
人来的不少,但总要分个先后
(2) 前后相继;陆续地;接连地
她先后去了美国、英国和德国求学
[寄题石经山]宜然
应该这样。 汉 张衡 《西京赋》:“小必有之,大亦宜然。” 唐 刘禹锡 《天论上》:“彼宜然而信然,理也。”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德祐表诏》:“以小事大,势亦宜然。”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德厚流光,理亦宜然。”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藉令如是,出入相準,盈虚不偏,俾两县经费得与天下郡邑事体相同,而岁无赢餘,吾且谓帝宅赤县非所宜然。”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序》:“饮食男女,大欲存焉。人既有之,物亦宜然。”
[寄题石经山]虽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虽然年过六十,劳动劲头却比得上年轻的小伙子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2) 虽然如此,虽是这样;即使这样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
[寄题石经山]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寄题石经山]不变
(1)
常用于诗或古文,可以意味不变的恒常性或稳定性
尔不变,余亦不变
(2)
使…不发生不合心意的改变
现在的税额不变
(3)
使 不再改变
使一切未解决的问题…十年不变,在此期间将共同努力寻求永久的和平解决的办法
[寄题石经山]毁灭
彻底破坏,消灭
无价的艺术宝库被毁灭了
[寄题石经山]即今
今天;现在。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宋 陆游 《连日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寄题石经山]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梦溪笔谈》
常觉一切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寄题石经山]执著
即[执着]。佛教指专心注意人世间事物而不能超脱,后来泛指固执或拘泥
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白居易《传法堂碑》
[寄题石经山]诸人
(1).众人。《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梁书·刘显传》:“ 任昉 尝得一篇缺简书,文字零落,歷示诸人,莫能识者。”《红楼梦》第二九回:“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 薛蟠 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 贾 府诸人。”
(2).别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 元 杨暹 《西游记》第十一出:“诸人怕你吃,恁爷不怕你吃。”
[寄题石经山]不免
免不了;难免
这段公路太窄,往来车辆有时不免拥塞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