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拈花寺】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寄题拈花寺]寄题拈花寺原文
三度拈花都未入,寄题乘辇便相过。
于僧道岂上下手,无住为高可会么。
[寄题拈花寺]诗词问答
问:寄题拈花寺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寄题拈花寺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寄题拈花寺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寄题拈花寺]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
2. 乙酉庚子及今甲辰三过拈花寺皆以欲游邓尉未曾入故乙酉有心识招提得面违庚子有何必其间参到点之句所谓到即不点点即不到正以无住为高耳
[寄题拈花寺]参考注释
[寄题拈花寺]三度
三种尺寸。《周礼·考工记·辀人》:“輈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輈,深有四尺,駑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
指治国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管子·五辅》:“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时,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
[寄题拈花寺]拈花
(1).见“ 拈花一笑 ”。
(2).绣花。《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女子生得有十二分颜色,善能描龙画凤,刺绣拈花。”
[寄题拈花寺]未入
见“ 未入流 ”。
[寄题拈花寺]相过
(1).谓太阳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半。《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 杜预 注:“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 杨伯峻 注:“ 谈迁 《国榷》引 明 李天经 曰:‘太阳行黄道中线,迨二分而黄道与赤道相交,是为同道。二至则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是谓相过。’”
(2).互相超越。《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文子·自然》:“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 宋 苏轼 《儒者可与守成论》:“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3).互相往来。《商君书·兵守》:“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夫 翁伯 、 浊 、 质 、 张里 之家,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东京 公侯,壮何能加!” 唐 韩愈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寄题拈花寺]僧道
僧侣和道士
[寄题拈花寺]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寄题拈花寺]无住
佛教语。实相之异名。谓法无自性,无所住着,随缘而起。佛教称“无住”为万有之本。 唐 张说 《杂诗》之四:“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唐 谢勮 《游烂柯山》诗:“惟将无住理,转与信人説。月影清江中,可观不可得。”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