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原文
往年敌来如破竹,九州泛若浮海粟。
郑公仗节守冯翊,毅然可杀不可辱。
飘流南浮适兹里,平生行事耳目熟。
几回下马过其坟,溪水洄洄抱山足。
季孙甚才耻为吏,哦诗欲效云台谷。
四篇赠我劳我行,入手为之三过读。
君家泾县亦工此,知者尚稀凡眼肉。
会看入洛似机云,不应如我但碌碌。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诗词问答
问:《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参考注释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往年
以往的年头;从前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破竹
(1).劈竹子。喻循势而下,顺利无阻。《晋书·杜预传》:“昔 乐毅 藉 济 西一战以并强 齐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復著手处也。” 唐 柳宗元 《贺诛淄青逆贼李师道状》:“破竹寧比其发机,走丸未喻於乘胜。” 宋 朱熹 《伏读二刘公瑞巗留题感事兴怀追次元韵偶成》之一:“故垒近闻新破竹,起公无路祗伤心。” 王树枬 《武汉战纪》:“ 武昌 以 洪山 为扼塞, 洪山 失则 武昌 不守,顺流以取 汉阳 、 汉口 ,如破竹耳。”
(2).喻迅速破亡的形势。 唐 杜甫 《洗兵行》:“ 河 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唐 许浑 《登蒜山观发军》诗:“犬羊忧破竹,貔虎极飞蓬。”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九州
(1) 中国的别称
(2) 日本四主岛中最南的岛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仗节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汉书·叙传下》:“ 博望 仗节,收功 大夏 ;贰师秉鉞,身衅 胡 社。” 唐 裴铏 《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
(2).坚守节操。《后汉书·吴汉传》:“贼众虽多,非有仗节死谊者也。”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仗节死难之臣, 宗旦 乃独不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马文肃家书》:“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冯翊
(1).浑沌。 元 王冕 《题申屠子迪篆刻卷》诗:“我昔闻诸太古初,冯翊窅窅安可摹。”参见“ 冯冯翼翼 ”。
(2).郡名。 唐 贾岛 《送殷侍御起同州》诗:“ 冯翊 蒲西 郡,沙冈拥地形。” 元 王逢 《后无题》诗之二:“ 吐蕃 回紇 使何如? 冯翊 扶风 守太疏。”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然可
同意;应允。《新唐书·段秀实传》:“ 肃宗 在 灵武 ,詔 嗣业 以 安西 兵五千走行在,节度使 梁宰 欲逗留观变, 嗣业 阴然可。”《新唐书·杜亚传》:“以事祈謁,輒相然可。”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飘流
同[漂流]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行事
(1) 办事;做事
(2) 行为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耳目
(1) 耳朵与眼睛;耳闻目睹
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荀子·君道》
耳目之福非浅
耳目灵光
(2) 监视人或为别人收集情报者
使者以从事为耳目。——《后汉书·朱浮传》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下马
(1) 从马上下来
我为了减轻马的负载宁愿下马
(2) 比喻某个重大工程或工作项目中止进行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溪水
指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流。《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餘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 桓 自断后。” 唐 王建 《赠华州郑大夫》诗:“ 少华 山云当驛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丁玲 《梦珂》:“从山顶流下许多条溪水,又清,又亮,又甜。”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洄洄
水旋流貌。 唐 孟郊 《吊卢殷》诗之三:“梦世浮闪闪,泪波深洄洄。”此指泪水在眼眶内转动。 宋 王安石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之一:“ 钟山 漠漠水洄洄,西有凌云百尺臺。”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山足
山脚。《诗·大雅·早麓》“瞻彼旱麓” 毛 传:“麓,山足也。” 唐 徐浩 《谒禹庙》诗:“山足灵庙在,门前清镜流。” 宋 梅尧臣 《三层瀑》诗:“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季孙
复姓。 春秋 时 鲁 有 季孙宿 。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云台
(1).高耸入云的台阁。《淮南子·俶真训》:“云臺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翱翔。” 晋 郭璞 《客傲》:“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云臺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 唐 王勃 《七夕赋》:“君王廼驭风殿而长怀,俯云臺而自矫。” 宋 张辑 《洞仙歌·代寿张辰川》词:“问因何五马,踏月云臺。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
(2). 汉 宫中高台名。 汉光武帝 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 南朝 梁 沉约 《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復引领 云臺 ,虚己 宣室 。”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謁明主,待詔登 云臺 。”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诸公上 云臺 ,一叶渺 湘浦 。”
(3). 汉 宫中高台名。 汉明帝 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 邓禹 等二十八将于 南宫云台 ,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唐 杜牧 《少年行》:“捷报 云臺 贺,公卿拜寿巵。” 清 洪昇 《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 云臺 。”
(4).山名。在 陕西省 华阴县 境。即 西岳 华山 的北峰。古代隐者和道家多居于此。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邀我登 云臺 ,高揖 卫叔卿 。” 王琦 注引 慎蒙 《名山记》:“ 云臺峯 在 太华山 东北。” 清 厉鹗 《严朗屋写小像为杜子春事索题》诗之二:“ 云臺峯 顶约驂鸞,杞犬芝童觅最难。”
(5).山名。在 四川省 苍溪县 东南,接 阆中县 界。一名 天柱山 。
(6).山名。在 江苏省 连云港市 境内。原为海中小岛,称 郁洲 , 明 代始与大陆相连。山上有水帘洞遗迹。 李希凡 《云台小记》:“ 云台山 屹立在 黄海 之滨……所谓‘花果山’者,只是 云台 一百多个山头中的一陵。”
(7).道观名。 唐 李商隐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 锦里 差隣接, 云臺 闭寂寥。” 冯浩 笺注:“所谓 云臺观 也。” 宋 刘克庄 《水龙吟·己亥自寿》词之二:“愿 云臺 任满,又还因任,赛 汾阳 考。”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我行
犹言我这里。《水浒传》第十四回:“ 雷横 又駡道:‘贼头贼脸贼骨头,必然要连累 晁盖 !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入手
(1) 着手;开始做
西洋画家自描写实物入手。——蔡元培《图画》
解决问题要从调查研究入手
(2) 到手
声名入手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三过
(1).三次路过。《孟子·离娄下》:“ 禹 稷 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2).三种过失。《淮南子·齐俗训》:“子之宾独有三过:望我而笑,是攓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士大夫食时五观》:“治心养性,先防三过: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食不知食之所从来则痴。”
(3).书法之三折势。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君家
(1).敬词。犹贵府,您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南史·颜延之传》:“﹝ 颜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劝君。”
(2).敬称对方。犹您。《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泰三年》:“我与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鸿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秦楼此日招凤侣,遣妾每特来执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谐结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随儕侣问来因。”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知者
能了解的人;有见识的人。 唐 元稹 《琵琶歌》:“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宋 苏轼 《以双刀遣子由次其韵》:“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七:“故余尝谓 太白 诗,谨守古人绳墨,亦步亦趋,不敢相背。至 杜陵 乃真与古人为敌,而变化不可测矣……但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有智慧的人。《周礼·考工记序》:“知者创物,巧者述之。” 陆德明 释文:“﹝知﹞音智。”《史记·商君列传》:“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唐 杜甫 《贻华阳柳少府》诗:“鬱陶抱长策,义仗知者论。” 章炳麟 《文学说例》:“党同妬真,以破碎讥知者,人心浑浑,日益顽嚚,良有以也。”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凡眼
世俗眼光;普通人的眼力。 宋 朱松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仙姿不受凡眼污,风敛天香瘴烟里。” 宋 陆游 《次韵邢德允见赠》:“马骏初非凡眼识,源深终与大川通。” 宋 叶适 《祭徐文子侍郎文》:“凡眼未刮,视如等伦;我独嗟异,望之日新。”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机云
晋 陆机 、 陆云 两兄弟的并称。亦借称两位杰出的兄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岳湛 曜联璧之华, 机 云 标二俊之采。” 唐 杜牧 《怀钟陵旧游》诗之一:“ 陆 公餘德 机云 在,如我酬恩合执鞭。”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勋业将衰文字兴,江山秀弱 机 云 出。” 郁达夫 《寄曼兄》诗:“谁从乱世识 机 云 ,兄弟飘零几处分。”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不应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1).不应该。 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着 鴟夷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仙人不应若是。”
(2).不须。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评请序解经诗》:“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赠赵子野歌》:“书来不应寄他物,只要秋林一双笛。”
(3).不是。 宋 黄庭坚 《王立之诗报梅花已落尽次韵戏答》:“定是 沉郎 作诗好,不应春能生许愁。” 宋 陈师道 《十五夜月》诗:“不应明白髮,似欲劝人归。” 宋 陆游 《九月晦日》诗:“自是老来多感慨,不应萧瑟为秋风。”
(4).不曾;未尝。 唐 韩翃 《送客之江宁》诗:“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 徐州 见柳花。” 宋 晁补之 《洞仙歌·咏菊》词:“不应夸絶艳,曾妬春华,因甚东君意不到?”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和赵德庄韵》:“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
(5).不知;不顾。 宋 陈师道 《河上》诗:“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宋 谢薖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词:“寂寞江天正云雾,回顾,不应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飞詔下青冥,不应霜塞远,横槊看诗成。”
(6).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失误了官身,本该扣厅责打四十,问你一个不应罪名。”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问个不应。”《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领回家,邻佑杖断有失救应。房主人并下处邻舍止得个不应。”
[季奕枉诗送行借审知韵奉别并呈伯元]碌碌
(1) 多石头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老子》
(2) 平庸无能
碌碌庸才
(3) 忙碌,有许多事要做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红楼梦》
(4) 车转滚动声
宋代,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