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作者:姜夔 朝代:宋代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原文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放,只有诗人一舸归。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诗词问答
问: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的作者是谁?答:姜夔
问: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姜夔的名句有哪些?答:姜夔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 书法图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其七书法作品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参考注释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笠泽
(1).即 松江 。《左传·哀公十七年》:“三月, 越 子伐 吴 , 吴 子御之 笠泽 。” 唐 陆广微 《吴地记》:“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泽 ……其江之源,连接 太湖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其嗣主 夫差 日讲武于 长洲 ,彼勇将 伍员 时耀兵于 笠泽 。”参见“ 松江 ”。
(2).指 太湖 。 清 方文 《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 笠泽 买 吴 舠,画舫青帘过驛桥。”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一:“ 范蠡 既霸 越 ,一舸 笠泽 中,手挟 西施 去,同泛烟濛濛。”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茫茫
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
茫茫的前景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重叠
(1)
(2) 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
机构重叠
(3) 部分相一致
哲学和心理学重叠的领域
(4) 叠加,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
把不同光源形成的两个图像重叠起来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云衣
(1).指云气。《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游清灵之颯戾兮,服云衣之披披。” 王逸 注:“上游清冥清凉之处,被服云气而通神明也。” 唐 何仲宣 《七夕赋咏成篇》:“歷歷珠星疑拖珮,冉冉云衣似曳罗。” 清 厉鹗 《一半儿·金华宝婺观》曲:“云衣月面佩珊珊,夜驾天风下古坛。”
(2).道教语。指人体内的肾脏膜。《黄庭内景经·肾部》:“苍锦云衣舞龙幡,上致明霞日月烟。” 梁丘子 注:“云衣,肾膜之象也。”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长桥
桥名。在 江苏省 宜兴市 ,建于 东汉 时,相传为 晋 周处 斩蛟处,又名 蛟桥 。桥跨 荆溪 ,又名 荆溪桥 。《晋书·周处传》:“ 南山 白额猛兽, 长桥 下蛟,并子为三矣。”《初学记》卷七引 晋 祖台之 《志怪》:“ 义兴郡 溪渚 长桥 下,有苍蛟吞噉人, 周处 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数疮,流血满溪,自郡渚至 太湖 勾浦 乃死。” 唐 李贺 《听颖师弹琴歌》:“谁看挟剑赴 长桥 ,谁看浸髮题春竹。”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 周处 长桥 役, 侯调 短弄哀。”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寂寞
(1) 冷清孤单;清静
寂寞难耐
(2) 静寂无声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春寒
指春季寒冷的气候
春寒料峭
冬暖易春寒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只有
(1) 表示必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方]呼应
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做好普查工作
(2) 唯有;仅有
只有他知道内情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诗人
作诗的名人
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姜夔,宋代